艰难时日“自来电” 自备发电解困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0日09:56 新民周刊 | |
撰稿/汪 伟 这一刻,距台州市政府十几公里外的路桥中部开发区里,一座电厂正拔地而起。 这座电厂并非台州市政府规划实施中的发电项目,而是电荒中的企业行为和政府意志一次奇妙联姻的产物。 本地一家企业提出要上马一个一期投资高达8亿多元、而电力需求也将达2万千瓦的制铝项目时,最后的解决方案是由这家企业同时投资建造一座容量4.2万千瓦的油机发电项目,“自来电”。 自备发电破解困局 台州市经委主任郑荐平今年最头痛的是,电力瓶颈除了制约了已有的生产能力,还使新的投资变得异常艰难。新项目报到区政府,有关部门的回答往往是,“欢迎投资”但“无电可用”。许多项目因此无限期地被搁置。 可以预见的是,几年之内浙江省政府分配给台州市的电力份额不会有太大变化,而台州市的电力需求还将以每年23%左右的速度增长。矛盾才刚刚开始。 因此,当本地一家企业提出要上马一个一期投资高达8亿多元、而电力需求也将达2万千瓦的制铝项目时,各方一度为此大费踌躇。而最后的解决方案,据台州市政府一位官员的说法,“非常具有‘台州色彩’”。 这个具有“台州色彩”的方案是,在制铝项目上马的同时,由该企业投资建造一座容量4.2万千瓦的油机发电项目。电厂建成后,发电首先满足制铝项目需要,多余电量上网,在路桥区缺电时起补峰之用。 而台州市政府在临阵变法中扮演的角色是:为电力项目提供政策上的便利;对油机发电的成本和电网电价之间的差价部分,提供一定的补贴。 在占地300多亩的“巨科铝业”项目建设工地的东北角,电厂的土建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巨科集团考核办主任郑良永介绍,为了加快电厂建设进度,他们决定全面引进广东一家电厂的现有设备和技术人员。12月15日,巨科的老板为此亲赴广东,签署相关合约。 “一个发电厂从动议到设计、论证,一般至少需要1年多时间。巨科的发电项目直到10月底才最终决定,但预计到明年5月份就能够运营发电”,工程师出身的台州市政协委员李华松对民营资本的高效率表示赞叹。 实际上,企业行为一旦和政府意志联姻,民营资本的高效率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轻轻一绕的示范效应 根据测算,巨科电厂的建设资金将达到1.5亿元。10月底之前,巨科方面对这笔巨大的开销还可以说全无心理准备。据企业介绍,这笔钱将有企业自筹、银行贷款和政府补贴三种来源。目前政府补贴的具体金额和方式并未确定,但巨科方面表示,计划之外的投入虽使其感到“资金紧张”,但电厂项目本身基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任,因此巨科的“紧张”很有限。 这种有限的“紧张”和超乎寻常的“信任”,显然是上面提到的“台州色彩”的一个重要部分。台州市政协一位委员对此论述得更加直白:“按照前几年的产业政策,不可能上马这样的电力项目。但是台州现在无电可用,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企业敢做,政府敢承担政策风险,两者合力才有可能解决燃眉之急。” 台州市有关部门官员则认为,事情总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如果说几年前的主要矛盾是小发电项目污染环境、浪费能源,那现在天平重新又倾斜到了电力需求一头。因此,4.2万千瓦的发电项目虽然和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相背离,但也属“情有可原”。 更何况,巨科电力项目中,还有2.2万千瓦的“补峰”能力。不要小看了这区区2.2万千瓦的“补峰”电力,对路桥区来说,最乐观的估计是2007年电力紧张会得到缓解,在此之前,任何新增电力无疑都是雪中送炭。这2.2万千瓦的“补峰”电力,为巨科争取了更多的政策空间。 政府携企业临阵变法,力保投资巨大的高能耗项目在电荒中上马,无疑是一个强烈的暗示。有人认为,这一方案充分表明了企业和政府之间寻求共同点的独特方式:政府看重企业在税收、就业等方面的效益,企业需要的是调整和拓展业务的时机,原来的电力产业政策在电力危机中显得不合时宜,被轻巧地绕了过去。 问题是,这轻轻一绕所产生的示范效应,相对于台州市那数千台小柴油发电机,完然不可同日而语。政府提供的政策许可,在一个巨科电力之后,会不会导致千百个巨科电力的出现? 有关部门的官员认为,市场本身有选择和淘汰的能力,企业的经营能力是政策许可的前提。因此,巨科电力上马未必具有连锁效应。 然而,台州困局不过是长三角电力困局的一个缩影,“巨科模式”和“台州色彩”的突围,或许也不过是长三角即将(甚至是正在)进行的电力突围大戏中的小小一幕。在电力紧张缓解之前,长三角因为缺电改变规划或暂停项目的企业,具体数字难以估计。对这些嗷嗷待哺的企业而言,政策许可自备发电是唯一的突围之路。可以预计,这些企业自备发电项目将以柴油发电为主,其装机容量不会超过5万千瓦。 《新民周刊》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