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专家呼吁重建人才标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0日10:08 河北日报 | |
刘茁卉邹声文张景勇“上海人才引进计划曾提出只引进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按此标准,比尔·盖茨来到上海,上海也不会要,即使他的个人股票达数百亿美元,相当于一个半上海的经济总量。因为他大学没有上完,只相当于一个大专文凭。” “林元培在上海设计了杨浦、南浦、徐浦、卢浦4座大桥,但他只是中专毕业,按现在的学历标准,可能也不算人才。” 谈到人才标准,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著名人才专家沈荣华,在列举上述两个事例后明确提出:我国必须重建人才标准。“因为实践一再证明,博士里面有庸才,工人里面有人才。人才的标准不应单纯地以学历、职称为依据,而要以能力为本。” 沈荣华说,现行人才标准与实际的人才概念相差甚远。1982年,我国首次提出了人才标准,即“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这一标准的确立,有其必然的历史背景,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一标准已逐渐显露出不够完善的地方。“一些人为了评上职称,熬白了头发;一些人为了获取更高的学历,不惜弄虚作假。这些现象虽有许多原因,但都与不科学的人才标准有关。” 现在按学历、职称进行统计的人才概念,与实际意义上的人才概念相差甚大,专家表示这是统计学上的遗憾。“如果现在我们制定人才规划、人才战略也按学历来进行,路将会越走越窄,不符合实际需要。” 沈荣华等人曾对进驻上海的全球五百强企业进行了调研,发现它们的人才标准有三个:知识、能力和业绩。“与此相比,我们的标准太单一、片面、机械,只有知识标准,即学历标准。对人才来说,经历和业绩很重要。经历本身就是资本,即使他没有学历。” 沈荣华认为,人才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需要不断丰富其内涵。新的人才标准,应越来越逼近实际意义上的人才概念,不仅要统计“体制内”的,也要统计“体制外”的;不仅要统计“户籍”的,也要统计“柔性流动”的;不仅要统计“显现”的,也要统计“潜在”的;不仅要统计有学历、职称的,也要统计没有学历、职称,但有专门技能的。 沈荣华提出,新的人才标准要以市场对人才的认可程度为依据,以能力和业绩的大小为重点,以薪酬水平的高低为重要参照。“要把人才置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去考察,衡量其为社会创造的价值的大小,进而形成人人讲创造,人人做贡献的‘不安于现状、不相安无事’的社会氛围。” (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