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西部能源大开发要警惕穿新鞋走老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2日11:40 东方网 | ||
东方网12月22日消息:电煤短缺、拉闸限电、油价上涨……今年以来能源短缺的信号频繁发出。与此同时,西部能源富集地区迎来了大规模的开发热潮。不少有识之士建议,新一轮能源开发,一定要避免“穿新鞋走老路”,防止重蹈过分依赖资源开发的单一经济模式,防止新企业重新背上“办社会”的包袱,防止大规模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 “金三角”掀起能源开发潮 在陕西省榆林市仅8平方公里的锦界开发区,如今矗立着六七栋高大的冷却塔,开阔的沙地上几十辆载重卡车、施工机械往来穿梭,正在紧张地扩建道路和平整场地。公路边饭店、宾馆一家接一家绵延两三公里。 “我们这里正在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榆林市副市长王斌喜不自禁地对记者说,因为总装机10×60万千瓦的电厂和60万吨煤制甲醇等大项目纷纷落户,这个开发区正在计划由现在的8平方公里扩大到31平方公里。按照目前的开工计划,预计今后5年内,每年投在这里的资金将超过30亿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去年以来,山西、陕西、内蒙古接壤地区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托克托县,陕西榆林市,山西河曲、保德等县已经开工的煤电项目达500多万千瓦,而规划在未来七八年内开工的煤电项目近5000万千瓦。 山西、陕西、内蒙古能源“金三角”位于中国东西部的结合地带,随着东部资源的日趋枯竭,这里成为距离东部最近的能源供应基地。山西、陕西、内蒙古“金三角”包括三省区交界处的5地市13个县区,总面积约5.44万平方公里,煤炭资源储量约占全国的60%,同时还有储量可观的石油和天然气。 中国能源研究会秘书长鲍云樵说,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地区陆续建成几个大型现代化煤矿和坑口电厂,年产煤炭过亿吨。同时,经过多年建设,在“金三角”内已经形成密集的公路和铁路网络,煤炭及其它产品外运条件比以前大大改善,加上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大量能源需求,都增加了“金三角”内能源开发的热度。 单纯“挖煤卖煤”不是合算的“买卖” 目前,在山西、陕西、内蒙古能源“金三角”地区,已建成国华准格尔、达拉特、大唐托克托等几个大型坑口电厂,河曲电厂、锦界电厂等坑口电厂正在建设中。但是,一些煤炭专家指出,与这一地区的煤炭资源相比,现在“煤转电”的力度还远远不够。一些地方仍在重复单建煤矿的老路。 鲍云樵认为,西部“三西”(陕西、山西、内蒙古西部)地区大量煤炭经过长达3000多公里的运输,到达东南沿海地区,不但价格低廉、运输不便,而且当地的环境、资源和交通承受着沉重的压力。 鄂尔多斯市市长刘锦算了一笔账,全市2002年外销煤炭5000万吨,按吨煤平均价50元计算,产值为25亿元,税收约5亿元;如果将这些煤用于就地发电,可发电1000亿度,每度电按0.23元计算,可实现产值230亿元、税收26亿元;如果煤转油,1吨煤可生产0.33吨成品油,每吨油按3500元计算,产值、税收均为原来的20倍。如果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将电转化为高载能产品,效益更高。 与电转煤、电转油相比,单纯的挖煤、卖煤,虽然来得容易,但实在是一个不合算的“买卖”。 不少能源专家建议,发挥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优势,应改变过去单纯建煤矿、把煤炭拉出去供应全国的经营模式,而是要围绕全国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以煤炭为原料的坑口电站、煤气化和煤液化工业等,将低价的煤炭一次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电能等能源密集的载能体运往外省区。 即使单纯地“卖煤”,也必须是经过洗选的高热值和低硫分的优质煤。山西、陕西、内蒙古三地的一些煤炭专家还指出,可以考虑在能源“金三角”地区建设洁净煤技术项目,既可大幅度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把煤炭高效地转化为液体、气体燃料,又能保障能源安全,从而使新一轮能源开发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企业不能背上“办社会”的老包袱 “我现在学校、医院、保卫全都有,还管着县城的半条街道,每年光花在这上面的钱就好几千万元,上半年产煤600多万吨,利润才6000多万元。”刚刚投产4年的神华准格尔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马军已经尝到了“企业办社会”的苦头。 采访中,一些大企业的负责人多次提醒新企业切忌重新背上“办社会”的包袱。他们认为,新企业应该建立精干高效的生产、管理队伍,把企业生产、生活服务交给地方去办,建立企业加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驻地政府也不能过分把消化富余劳动力的希望寄托在大企业上,而应该积极开拓为大企业生产、生活服务的渠道,自主扩大就业的空间。 神华集团神东煤炭公司是在毛乌素沙漠边缘建设起来的新矿区,兴办了不少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及相关的配套设施,职工总人数达1万多人,其中非生产线和生产辅助线人数超过一半。为减轻企业办社会的负担,近年来公司费了不少劲才将学校、公安、公路养护等社会职能单位交给地方。 谈到正在辖区内建设大型煤矿的神华集团和鲁能集团时,山西忻州市煤炭工业局有关负责人范建民把它们与去年破产的轩岗矿务局做了一个对比。他说,轩岗矿务局也在忻州地盘上,年生产能力超过300万吨,辉煌了40多年最终破产。全局有职工15000多人,基本上是固定工。建井过程中配套建设有学校、医院、培训中心等设施,非生产性房屋建筑面积占到全局房屋建筑总面积的70%。沉重的社会包袱压垮了这个企业。而鲁能在河曲县也是建年产300万吨的煤矿,定员才255人,还全是合同制。行政福利设施、居住区全部依托地方,不列基建投资。这样的路子就走对了。 一方面是企业转变观念,另一方面地方也要转变观念。记者在一些地方采访时,有的党政领导希望把当地的劳动力尽可能多地安排在新建的企业里,解决就业压力。针对这种观点,山西省保德县县委书记梁洁说,引来大集团、大企业,不能光想着什么事都靠人家,地方自己不想新的出路,而是要用好税收政策,广开门路,办好自己的事,管好自己的人,通过为大企业提供高水平、全方位的服务去赚钱,实现强县富民的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