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努力打破人才流动障碍 解决短缺浪费并存矛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2日16:58 新华网 | |
新华网石家庄12月22日电(记者张涛、卢保红)为解决人才短缺与浪费并存的矛盾,我国正努力通过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打破人才流动的障碍,实现人才自由流动。 当前,我国机关、事业、企业之间人才流动的鸿沟还没有彻底消除,各机关事业单位对编制数量进行控制,已经成为阻碍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 为打破人才流动的障碍,许多地方正摸索新经验。吉林省江源县为解决当地政府机关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今年6月将部分县直部门领导职位面向社会招聘,受聘人员不占编制数。宋玉杰原是县属事业单位扬水站一名普通技术人员,她带着试试看的想法参加了县水利局机关总工程师的应聘,没想到从十几个应聘者中胜出。 宋玉杰说:“这种超常规的举措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尤其有利于年轻人才的培养。” “人才流动要跨越部门界限,变人才单位所有为社会所有。”河北省科技厅人事处处长任秀英说,“以前引进人才都要把人才的档案、户口关系一样不缺地迁到单位来,空不出编制便引不来人才,而有时因为一部分人才不愿意长期来此扎根,同样导致失去人才。”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在我国一些省市,已为各级领导重视。河北省2000年推出一项“引智工程”,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全国199名“两院”院士,以多种形式参与河北省的重大决策、项目论证和高层次年轻人才的培养。任秀英说,“引智工程”很好地解决了高级人才引进的编制问题,因为这些来河北工作的“两院”院士只把自己的智力和知识带来,而他们的档案、户口关系还在原单位。 多年来,机关、事业、国有企业这些“体制内”单位人才向非公有制“体制外”单位流动的渠道已经比较畅通,而“体制外”人才向“体制内”单位流动就显得困难,但一些地方这种障碍也在逐渐被打破。 辛宝山原是黑龙江省一家民营生物制药企业的技术骨干,1990年作为特殊人才被河北省引进,担任国有性质的武安市中药厂业务副厂长,1992年,他由于业绩突出,被破格提拔为武安市副市长,1997年又升任邯郸市副市长。 这种“体制外”人才向“体制内”流动虽然还只面向精英人才,没有大范围推开,但这毕竟表明各种所有制之间的壁垒正在打破。 人事部有关人士曾表示,争取用两到三年时间,在全国事业单位约2800万职工中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度,再用五年左右时间实现聘用制度的正常化、规范化。聘用制度包括公开招聘、签订合同、定期考核、解聘辞聘等。 人事部这一政策的出台是有针对性的。在我国许多地方,人才资源像水资源一样,在严重紧缺的情况下却存在大量浪费,用人单位由于编制被冻结,陷入了“庸才出不去,人才进不来”的怪圈。 “要解决人才浪费现象,党政‘一把手’必须亲自抓人才工作,把能否用好人才纳入自上而下的考核。”中共中央组织部部务委员、全国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彭清华说。(完)(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