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批评你不是我本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4日10:20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12月24日电(记者岳瑞芳、万一)不知从何时起,相声,这种曾经深受观众喜爱的文艺表演形式开始遭到人们的批评。为此,很多相声表演者和创作者也做出种种努力试图力挽狂澜,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上,虽有众多相声名家在台上露面“打气”,努力想唤回人们往日对相声的热情。但一番苦心过后,来自媒体的批评之声依然不绝于耳。 所有这些似乎都在预示着一个不争的现实:相声已开始褪尽昔日辉煌,不情愿却又不可避免地走入低谷。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相声之所以会有今天,个中原因很多,其中相声创作严重不足经常被排在第一位,“精品相声少”是大家普遍的看法。与之相对应的是相声创作人才的大量流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相声评论家汪景寿介绍,目前全国专业的相声作家还不到10人,而且其中绝大部分都已开始从事利润率高的电视剧本创作,真正潜下心来搞相声创作的人少之又少。 也许更重要的原因,是相声在适应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辨证关系。相声评论家张蕴和认为,当前不少相声虽然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但欠缺文化积淀,内容庸俗语言乏味,“让人们连听的耐心都失去了”。现实本身就是对相声界“轻视传统而又未能进行有效创新的一种惩罚”。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观点则多少显得有些无奈。比如,曾有学者指出,相声的没落不是从相声自身开始的,也不是演员努力不够造成的,而是从广播媒体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没落开始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相声作为语言的艺术,主要诉诸人的听觉,当电视作为视觉媒介取代广播而成为最广为普及的传播媒介之后,丧失优势的相声逐渐走向低谷是必然的。 而且,相声作为幽默艺术的一种,纵然是侯宝林大师说的那样“有五千年文化做后盾”,但在情景喜剧,喜剧小品等娱乐方式林林总总、“千花怒放”的今天,相声早已不是昔日那朵“一枝独秀”的花了。相声今天所遭遇的一切,只不过是它在文艺繁荣的时代重新回到了本来所应在的位置。 对此,相声评论家汪景寿认为,任何一种事物包括艺术在内,从来都是有高潮也有低潮。现代艺术也好,传统艺术也好,都有其自身的客观发展规律,其繁荣和衰败的背后有不能为人所左右的因素制约。“拥有上百年历史的相声也不例外。面临时代变迁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压力,相声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汪景寿说。 原中国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相声评论家常祥霖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声的遭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转型期中国传统艺术的普遍命运。 “市场的选择很残酷。”常祥霖说,“所以大家对相声一定要宽容。”他同时也承认,观众和媒体批评相声,说明大家还是重视相声,还对相声心存希望。 “褒贬是买主。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大家都对相声缄口不言,任其自生自灭,那才是相声的真正危机时刻。”常祥霖说。(完)(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