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审计呼唤配套监督制度跟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5日04:15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 |
近日,深圳政府向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提交了《深圳市2003年度绩效审计工作报告》,报告显示:海上田园风光旅游区政府就花去了6.67亿元,兴建中存在违规问题,营运以来连续三年亏损;污水处理厂投资13.08亿元,由于管网建设跟不上、违规使用资金等原因,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市经济合作发展基金和市福利彩票公益金使用也存在使用效益不高、改变用途、随意支配等违规现象(12月24日《深圳商报》)。 从报道里我们得知,广东省今年在深圳市开展了绩效审计试点工作,即人大不仅要审查政府花了多少钱,还要审查花钱的效果。广东省此举的目标很明确,就是督促政府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把钱花在刀刃上。 然而,深圳市今年绩效审计的四个项目加起来,政府投资在二三十亿元以上,效果呢?大家读读新闻就清楚了。由此,我们有理由追问,当地政府为什么没有把绩效审计当回事? 绩效审计被媒体赞誉为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进步,笔者很以为然,但补充一点看法,绩效审计还应配套相关的制度。因为,我们出台绩效审计的目的是以预防为主旨,规范和警示政府及官员使用好纳税人的钱。如果我们只是对政府决策和实施项目后进行绩效审计,而忽略了政府决策和实施项目过程中的监督,那么这样的绩效审计不就成了“马后炮”了吗?纵然是审计出了违规行为,追究了绩效不佳的领导责任,这种事后监督的形式可能会有利于相关人员吸取教训,但由此所造成的损失,却已是无法挽回了。 深圳市二三十亿元资金的投入没有产生绩效,暴露出一些单位和部门乱要钱、滥花钱,浅层次原因是头脑中没有成本概念,只管投入、不计产出、不计代价。从深层次上看,违纪违规使用资金则是作风问题,是有无法纪观念问题。再往深处挖,有的乱花滥花背后,甚至不排除有腐败的因素。 因此,笔者认为,绩效审计只是进一步完善了对资金使用后总结的制度内容,并不能说明绩效审计就对减少“乱花钱”有决定性的作用。应当看到,我们的行政之所以会出种种弊端,很大程度上与太过强调与依赖官员的个人修养与自觉性,疏于严格的制度监管有关。绩效审计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对政府决策实施的事前、事中监督缺位,那么,谁又知道政府干了哪些事,哪些存在着失误,哪些失误是人为的,哪些是客观造成的,哪些人该为这些失误负责任?没有这些前提的存在,绩效审计作用就难以最充分地发挥出来。鉴于此,愚之见,为了防止绩效审计出现“马后炮”,我们不仅要在制度层面对“绩效审计”予以规范,还要从预算编制,预算申报、审议,预算执行、监督等全过程跟进。要发挥各种监督的力量,通过人大、司法机关和新闻舆论的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反挥霍的氛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