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毛泽东时刻想着老百姓的疾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5日11:00 瞭望东方周刊 | |
《瞭望东方》记者程瑛/北京报道 纪念毛泽东,第一条就是要像他那样,时刻想着老百姓的疾苦,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 厚达1798页的《毛泽东传(1949-1976)》,在北京图书大厦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专柜中最具"分量"。这套上下两册、43章130万字的大部头 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负责编写的这部史传,8年前后出版的两部分都有同样简短的"后记",也都同样强调了"丰富而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翔实可据的信史"。不过毋庸多言,牵涉中共党史、共和国历史的若干重大波折、重要事件的"建国后部分",显然更吸引人们的目光。 对于主持编写《毛泽东传》的逄先知来说,这部历时8年、几易其稿、公开了大量尘封史实的传记,并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毛泽东留下的庞大的精神财富,对于今天仍然很有意义"。 74岁的逄先知精神健旺,嗓音洪亮。他自1950年起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近17年,负责管理毛泽东的图书、报刊等,同时是田家英的助手。他曾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参加编辑《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邓小平文选》等。 尽管曾经在毛泽东身边见证了诸多历史性时刻,逄先知说在编写这部史传时是严格根据档案资料,"记忆是不可靠的"。 在过去的8年间,逄先知几乎翻阅了所有相关的档案和原始记录,"花在这上面的时间超过了写作的时间"。 他说,毛泽东起草的大量文稿当然十分重要,但是讲话和谈话、特别是小范围的谈话,往往能更真切地反映毛泽东的真情实感。他特别提到了两位中共高级领导人的日记:已经出版的《杨尚昆日记》和尚未出版的王任重日记。 逄先知强调使用材料的完整性,即在大段引用毛泽东的讲话、谈话时,注意背景的衬托,说明他是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问题讲的。在这部书中引用了不少对话和会议上与会者之间的互相插话,还原了一些争论的场景。 这部《毛泽东传》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回避毛泽东的错误,并作了比较充分的反映,"文化大革命"在43章中就占据了10个章节。但是逄先知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突破不在于直言伟人之讳,而在于对这些错误发生脉络的梳理──从前因后果到关键的错误之处,客观地呈现出这些错误如何在曲折中一步步发展。 "毛泽东在领导新中国的27年间,有伟大的功绩,也犯了严重的错误。正确和错误常常交织在一起,情况非常复杂。这就需要作具体的分析,不能简单化。"他说。 逄先知举"大跃进"为例:谁都知道这是毛泽东犯的一个大错误,他的本意是想尽快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使中国早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但由于要求过急,头脑过热,脱离实际,加上没有经验,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结果造成令人痛心的严重损失。在发现错误后,他比较快地着手纠正,而纠正错误的过程又非常曲折。同时,毛泽东发动"大跃进",与他对当时国际形势的估计也有一定关系。"我们希望在书中反映这种复杂而曲折的过程,对历史进行冷静的分析。" 对毛泽东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的概括是《毛泽东传》的另一个亮点。逄先知说这是"全书中最有现实意义的部分"。书中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许多重大决策,包括出兵朝鲜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形成过程、1958年炮击金门等,都根据完备的档案材料和当事人的回忆作了详细的描述,"努力把它们的来龙去脉有头有尾地写清楚"。 "树典型"、"卓越的决策能力"、"把握机遇"、"对问题一抓到底"、"善于调查研究"、"具有国际战略眼光"……逄先知这样概括毛泽东独特的工作方法。他认为,这些对于今天的领导者仍有借鉴意义。 逄先知介绍说,书中引用的大多是过去没有发表过的新史料。书中引用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同中央文革碰头会成员的谈话记录近20次,引用毛泽东外出时同各地负责同志的谈话记录更多,还有周恩来、王洪文去长沙时毛泽东与他们的多次谈话记录,毛泽东与毛远新的多次谈话记录等。 逄先知告诉《瞭望东方》,1981年中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毛泽东领导下的新中国27年的是非功过已作出结论,《毛泽东传》在此基础上,用大量档案等各种材料,把它展开、具体化。 一年前卸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职务的逄先知,手头仍有大量繁重的研究工作,最近的日程表上排满了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的纪念活动。他向《瞭望东方》提到一件令他铭记终生的事:1950年淮北水灾严重,一份电报里说有灾民为躲水爬到树上,有的被毒蛇咬死,毛泽东看后落了泪,连批三份关于淮北灾情的报告给周恩来总理,提出要根治淮河。"我们纪念毛泽东,第一条就是要像他那样,时刻想着老百姓的疾苦,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 声明:《瞭望东方》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相关专题: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