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家英若诚逝世 濮存昕:英老堪称大才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7日16:55 新华网 | |
英若诚今天凌晨溘然长逝 他不仅是表演艺术家还是一位翻译家,他将西方戏剧介绍到中国,将中国戏剧传播到国外 今天凌晨1时35分,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翻译家英若诚因患肝病导致的呼吸和循环系 曾任文化部副部长的英若诚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家外文系,后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熟悉英若诚的人都记得,他不仅讲得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还长期活跃在话剧舞台上,几十年来他曾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引人入胜的人物形象:像《龙须沟》里的三元茶馆掌柜、《骆驼祥子》里的车厂主刘四、《茶馆》中的老刘麻子和小刘麻子等。英语“科班出身”的他更将莎士比亚的《请君入瓮》、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等多部剧作名著翻译成中文,并将中国话剧舞台上的优秀剧作《茶馆》、《王昭君》、《家》等译成英文……许多圈内人士都将英若诚称为是一位“奇小奇艺”的艺术家。 今天上午,当记者联系到英若诚先生的侄子英宁时,他已从协和医院赶回了家中,“得到消息时确实有些突然,虽然老爷子已经抱病在床将近10年了,其间医院也曾多次报过病危,但他都挺了过来,没想到这次真的成了永别……”话说至此,英宁的声音听上去有些哽咽和吵哑,他告诉记者:“老爷子的生命力一直很顽强,医院的护理人员都曾经称赞他创造了几个生命奇迹。虽然走得有些匆忙,但老爷子一直挂念的几个儿女从始至终都一直陪伴在他身边,这应该也让老爷子感到很安慰吧。” 一生追求简单生活的英老在弥留之际并末给喜爱他的观众留下只言片语,英宁告诉记者,早在住院养病期间,英老就曾多次对自己的身后事作出安排,他不止一次地向自己的亲人表示,将来不要为自己举办任何追悼活动,一切从简。“我们会尊重老爷子的遗愿,所以目前并末有举行追悼活动的计划,只打算家里的新人聚在一起,伴着老爷子生前最喜欢听的莫扎特的《安魂曲》,为他再送上一程。”(记者左颖) 他是大俗大雅的艺术家 人艺副院长濮存昕:英老堪称大才子 今天上午,当记者把英若诚病逝的消息告诉濮存昕时,“这是一件大事”,健谈的濮存昕愣了好半天,才说出这几个字来。“我最后一次见他是前年演《蔡文姬》的时候,演出结束,他站起来鼓掌,很长时间。”说到这儿,濮存昕声音哽咽起来。 在濮存昕眼里,英若诚是真正的大才子,“他的英文太好了!美国脱口秀大明星霍顿来中国访问演出,英若诚为他担任同声传译工作,他的语言水平和幽默让霍顿由衷称赞,‘今天你是主角’。”而最令濮存昕敬佩的是,当你和英若诚面对面交流时,又会觉得他似乎太平常了,“真是大俗大雅。” 对于英若诚这位老前辈,濮存昕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他们这些人艺的老艺术家真的是匍匐在生活上,和生活、时代以及周围的人融合在一起,对民俗、家长里短、人情世理都太通晓了,从没有把自己摆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但同时一生中都在寻觅大学问、高层次的审美。他们永远是人民的艺术家,他们的为人境界永远值得我们尊重。英若诚是人艺老艺术家这个最高层次的核心团体中的一员,他的很多真知灼见,对吸收外来文化的经典,推动中国戏剧艺术和剧本的发展,都是具有战略性的。像《推销员之死》、《哗变》、《请君入瓮》这些外国经典名著引进中国,都是他全力策划和实施的。” “人艺之所以是人艺,就是因为聚集了像英若诚这样的人才。他们这些老艺术家是中国社会主义话剧事业的领军人物,他们把生命给了人艺,人艺也发挥了他们的生命价值。虽然他们现在一个个老了,去了,但是却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些后辈,我们今天的成就都和他们有关,他们的精神是永存于人艺、永存于我们和观众心中的。” 人艺副院长任鸣:他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家 在得知英若诚先生去世的消息后,人艺副院长任鸣说,英若成是我非常非常崇敬的艺术家,他也是一位非常亲切的长者,一位杰出的演员、导演、学者和翻译家。他在中外文化交流,尤其是戏剧方面的成就无人可以替代。他把中国的话剧《茶馆》、《家》等介绍到国外,又把国外的经典《推销员之死》、《哗变》等以及莎士比亚的名著介绍到中国。 任鸣说,英若诚讲起表演理论来,真是大俗大雅。他对后辈也非常关爱,即使后来身体很不好,还总是到剧院看戏,小剧场的戏也看,看完之后还给演员说戏,鼓励后辈。大家都说人艺是学者型的剧院,但是像英若诚这么博学多才、多才多艺、具有大智慧、大文化修养的前辈是非常罕见和值得敬仰的。“他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人物,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纯粹的人民艺术家!”本报记者王润 英若诚生平简介 英若诚,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剧协理事,曾任文化部副部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委会副主任,剧本室主任。 英若诚194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热衷于演剧活动。新中国诞生后,英若诚考入北京人艺任演员,先后在话剧《龙须沟》、《雷雨》、《明朗的天》、《悭吝人》、《茶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剧中扮演重要角色,充分展示了他丰富的知识面和作为演员的可塑性。 1979年,他把老舍名著《茶馆》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为《茶馆》成功地访问西欧做了准备。 1980年春,英若诚随曹禺赴英国进行戏剧交流,随后又与英国导演合作,为北京人艺排演了莎翁名剧《请君入瓮》。 1982年8月,美国斯诺基金会、富布莱特基金会和美国中部、西部各大学向英若诚发出联合邀请,请他作为客座教授为密苏里大学戏剧系讲授表演课,英若诚结合教学实践为学生们排演了中国话剧《家》,该剧在美国演出产生了轰动效应。 1983年,他又将美国当代著名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译成中文,并与米勒合作将其搬上北京人艺舞台,同时在剧中成功塑造了主角威利·洛曼。 1984年8月,英若诚作为密苏里大学常任教授再度赴美讲学,为学生们排演了根据中国昆曲《十五贯》改编的话剧,对中国传统戏曲与现代话剧的结合做了有益的探索。 英若诚上世纪50年代曾翻译出版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奥赛罗导演计划》,后又翻译了剧本《咖啡店的政客》、《甘蔗田》、《报纸主笔》、《有这一回事》、《星星变红了》以及莎士比亚的名著《请君入瓮》、米勒的剧作《推销员之死》。他还将中国优秀剧作《茶馆》、《王昭君》、《家》等译成英文。左颖(来源:北京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