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公开信”难断行乞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30日10:55 法制日报 | |
———长沙街头行乞者探访录 本报记者 王晓飞 法制播报记者 刘细平 12月23日,湖南省长沙市救助管理站通过新闻媒体发出了一封致全体市民的公开信,建议市民劝导乞丐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不要直接向街头流浪行乞人员施舍金钱,避免爱 面对行乞,到底应不应该给钱?长沙市民们反映不一。长沙市岳麓区望月湖小区的李廷青说:“长沙市救助管理站的这种做法欠妥,因为有的行乞者确实是生活无着落,而又没法靠自己的劳动谋生,他们只好流入社会乞讨为生,我觉得对于行乞者应该宽容对待,但也要规范管理。比如,有的城市采取的划定一定区域的办法很值得借鉴。”与此同时,对长沙市救助管理站的这种做法持赞成态度的也大有人在。家住长沙市又一村38号的萧威涯对记者说:“自从政府把强制的收容遣送政策改成救助措施后,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明显增加,而且有的乞讨行为比以前变得更肆无忌惮,甚至对没有给他们施舍的市民恶语相向,长沙市救助管理站的这种方法有助于规范对行乞者的管理。” 为了了解公开信发出后的效果,记者24日一大早就来到了长沙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致全体市民的公开信》发出后的第一天,工作人员都严阵以待,做好了充分准备,等待乞讨者来求助。可是从一清早直到晚上,没有一个乞讨者到救助管理站要求救助的。工作人员苦笑着说:“人们对于救助站还是不了解,宣传工作还得进一步开展。”对此,救助管理站业务二科的罗佑满科长并没有气馁:“虽然劝说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但只要有热心人多宣传,总会有效果的。”长沙市救助管理站办公室主任李桓也说,现在虽然有一些职业乞丐,但还是有很多流浪乞讨人员是因为文化水平较低,没有及时得到救助信息或者找不到救助站。对此,救助管理站将印刷传单,发送到市民及乞丐手中进行宣传;救助管理站还打算在一些重要地段设置一些标识牌进行指示;同时探索一些引导护送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增多的问题。 上午10时,记者来到了市中心的五一广场,在几条人行道上,记者发现行乞者依旧神情木然地坐在地上向路人乞讨。在一个花池旁的台阶处,一位年纪约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带着一个小女孩正在行乞。记者与她攀谈后得知,她家在四川省,几年前她丈夫因病去世,只剩下她和女儿孤苦无依,而且她的身体也不好,小孩子也有病在身,无奈之下,只好走上了行乞这条道路。说到此,这位妇女已是泪流满面:“现在快过年了,谁不想家,我也想回去,可现在乞讨来的钱只够生活费,连路费都难凑齐,公开信发表后,向我们施舍的市民比以前少了许多。”当记者追问她为什么不找救助站时,她答道:“她们那里又不给钱。” 看来,加强对城市乞讨人员的管理,光靠强制措施难以奏效,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进一步健全救助制度,并使其行之有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