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港人近四成选择深圳(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31日08:51 南方都市报 | |||
CEPA风云涌动双子城之综合消息 到内地去工作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香港人的就业选择。记者昨日从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获悉,北上工作的港人在10年间增加近3倍,由1992年的6.42万人,增至今年的23.82万人,其中近四成担任经理及行政人员的职位,大部分在广东省工作,其中38%的港人选择深圳作为就业地点。 北上就业薪水高过本土 从整体就业人口来看,曾北上工作的港人多为男性、年纪较大、学历较高,多数为雇主,即使是受雇人员,也多是经理及行政人员或专业人员,只有2%为非技术人员。 曾北上工作的港人的月薪平均为1.5万元,近20%超过3万元,只有2.7%少于5000元。而在香港本地就业人员的月薪平均约为1万元。香港最大的人力资源专业组织——香港人力资源管理学会最新公布的香港2003年薪酬趋势调查结果显示,香港企业的薪酬调整已经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的情况。 香港人力资源管理学专业人士表示,由于内地生活水平改善,条件不比香港逊色,不少企业均以与香港相若的薪酬招聘港人,一般是提供住宿、税务及机票等福利。内地经济发展,需要大量拥有国际经验的中高级人才,所以北上的港人收入较香港平均收入高些。但实际上,现在北上的薪酬较以前已经有所下降。香港必利高顾问有限公司的古小姐表示,就在两年前,香港专才到内地打工还能拿到比同等职位的内地员工高出四五倍的薪水,但现在已经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了。 近九成北上港人落脚广东 珠江三角洲仍然是港人北上的热点。该调查显示,88%的港人在广东省工作,在深圳、东莞和广州工作的港人最多,其中38%的港人选择深圳作为就业地点。而北京、上海分别占2.6%和4.9%。 北上工作的港人以短期逗留为主,有42.7%的港人每次平均逗留内地1至2天;17.4%每次平均逗留3至4天,而停留5至7天的约占25%。 北上的港人约3/4是任较高级的职位,当中约36.9%为经理及行政人员,39.1%为专业人员,该数字远高于香港本地整体就业人口中的相应比例。从行业方面看,内地就业的港人超过四成从事制造业,而批发、零售、进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占36%,至于金融、保险、地产及商业服务业等,则占17.5%。而北上工作的主要原因,大部分(85%)是因为工作需要。有近两成港人表示是因为看好内地工作前景。 多家职介所为两地牵线 香港劳工处负责人张建宗认为,在人才输出方面,香港人的观念还有待转变。根据目前的调查,对内地求职充满好奇和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付诸行动的,比例还相当低。他估计,CEPA的签订会推动更多港人“挥戈北上”。 今年4月,为港人提供就业服务的劳工处设立了一个专题网站,目的是帮助港人寻找内地职位。张建宗向记者表示,现在内地劳动市场主要缺乏中层管理人员及专业人才,而这类职位绝大部分由香港的私营职业介绍所为内地有空缺的机构物色人才。 张建宗表示,香港失业率短期内难以显著下降,劳工处也在努力协助失业人士求职,建立该网站正是举措之一。 港人北上优势劣势 昨日,香港人力资源管理学会的专家向记者具体分析了港人北上就业所处的优势和劣势。 优势: 1、香港专才既在国际市场中滚打搏杀过,熟悉国际化市场运作,又了解内地的市场运作,这是他们最大的优势。香港人才的主要价值在于他们从小玩的就是“国际象棋”,以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为标准。 2、香港人才具有拼搏的工作态度及高度的专业精神。 劣势: 1、港人普通话沟通能力普遍较弱,对内地的制度、工作方式及习惯等都不太了解。内地使用简体字,许多港人不熟悉,工作和生活很不方便。 2、港人如前往广东省内的城市,一般都可以在假日回港同家人团聚。但如果在较远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经常回港便不太可能了。 港人北上薪资要求有所下调 最新调查显示北上就业港人年龄趋于中年化 中国人才热线与国际著名网上招聘系统JobsDB.com联合进行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港人北上求职出现三大变化:年龄趋于中年化、薪资待遇有所下调、工作意向从上海转到深圳。针对这些变化,中国人才热线营运总监黄路真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进行了点评。 求职者年龄趋于中年化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求职者年龄从去年偏向年轻化过渡到中年。具体来说,31岁-35岁所占比例最高,占39%;其次是36岁-42岁年龄段的求职者,占26%;23岁-26岁年龄段的求职者占24%;相对而言,所占比例最少的是27岁-30岁,占11%。被调查的求职者中以男性为主,占87%,女性只占13%。 点评:原来港人到内地求职都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而今年求职者人数大幅增加,竞争激烈了,另外,CEPA实施后,通关和货币结算都方便了,务实的中年一族到?诘厍笾熬筒辉偈敲跋樟恕? 薪资要求下降 月薪要求的调查数据显示,最低要求是4000元/月,最高要求达45000元/月,比去年有所下调。 由于工作地区迁移,求职者普遍要求安排住房。具体而言,提出4000元-10000元/月工资段的求职者占26%,10000元-20000元/月工资段的比例最高,占33%,要求20000元-30000元/月工资段的求职者占26%,而30000元-45000元/月工资段的求职者占15%。 点评:这是因为香港工资水平在下降,原来港人宁愿在香港拿15000元的月薪,也不愿到深圳拿20000元月薪,但是现在,两地的工资水平正在逐渐趋同。 工作意向从上海转到深圳 去年一份调查显示,港人普遍钟情上海,而此次调查显示,深圳、广州地区是港人求职最喜欢的城市,分别占29%和27%,中意上海的求职者占此次调查总数的20%,选择北京的占16%,另有8%选择其它地区,比如西藏自治区、东莞、辽宁等地。 点评:这一点可能与地域接近有关。交通的便利和消费适中使得深圳逐渐成为港人第二座生活城市,深港两地往返、探亲费用低,而上海、北京有语言、交通上的障碍。虽然这几年上海工资水平上升较快,但是平均水平还是比深圳低约1000元。 港人看法 支持:与内地人才互补 罗女士:近年,香港失业率不断上升。内地经济不断起飞,所以我支持港人北上就业。中国在加入世贸后,国内企业将要面对各地的竞争,所以他们将更需要专业人才协助拓展市场和增加商机,刚好香港有这方面的人才。 郑女士:我觉得北上就业是港人积极进取的表现。这不但可令港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有所发展,亦可使两地人才交流,资金有效地流转。 质疑:不能草率北上 何先生:内地就业方面充满机会,但是机会背后仍存在不少欠缺的地方。故北上之前,港人应该了解内地的法律和规则,决不能草率北上。 凌女士:我对港人北上就业是抱怀疑态度的。在香港失业人士多半是40多岁的人。想想看,要香港一个40多岁的叔伯同内地刚毕业的大学生比,你是老板你请谁? 香港日记 问路感受到的热情 来到陌生的城市,心中难免忐忑,甚至连问路都有些怯生生的。但是,真诚、热情的香港人却让我感觉到这座城市的温和及亲切。有时,反而会感到有些受宠若惊。面对越来越多赴港旅游的内地人,香港人的姿势是张开双臂。今天,一名出租车司机对我说:“你们来了,在这里购物消费,对香港的经济是有好处的,欢迎你们!” 在香港的两天中,我没有看地图,因为我只用一张嘴就能顺利找到目的地,无论是报摊的老阿姨,还是匆忙的白领,又或是怀抱小孩的少妇,他们都会操着生疏的普通话,一脸微笑地给你指路。 昨天中午,记者四处寻找网吧。当问及一名手机店老板时,他放下手中生意径直把我带到附近大楼上的网吧。昨晚10时许,我和同事还没吃晚饭,饥肠辘辘的我们发现中环附近的一家家快餐店都已经关门。此时,一名刚刚下班的银行经理主动过来,要带我们到附近他知道的一家餐馆解决肚皮的问题,而此时他早已吃过晚餐。盛情之下,我们跟随他来到几十米外的一家港式餐厅,我们边吃边开心地聊天。 典型个案 港大教授辞职来深当律师 CEPA在两天后将正式启动,而一位香港大学的法学教授早在去年8月就因时而动,辞掉了年薪百万港币的香港大学法学院教授之职,在深圳和一位香港大学法学博士共同创办了一家律师事务所。这位香港大学法学教授叫刘南平。 “我为什么要辞职?因为当时我已经看清楚了粤港法律业务合作的前景。我也知道,广东太缺少高质量的法律服务。现在的CEPA证明了我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刘南平回忆,在他去年8月份辞职不久,他的一个戴姓学生就放弃在香港的实习机会,来到了他的律师事务所实习。刘南平认为,越来越多的香港年轻律师已经意识到有内地从业经验的重要性和含金量。刘南平笑称,他在CEPA之前得到了头啖汤。 五港人赴上海做公务员 上海市政府日前到香港举行招聘会,并与50多名香港人签订合约,记者昨日获悉,其中5名香港人已经确定行程,不久后他们将进入上海公务员队伍。为了进一步推进两地旅游合作,上海市旅游管理委员会正准备在香港设立办事处,明年大型的推广活动也在准备之中。 据了解,这5名香港市民将会与上海市政府签订合约,并到上海市政府部门工作。据上海市有关官员称,考虑到香港人语言水平好,对外经验丰富,所以这批人员将会担任涉外职务。 行业动态 深圳金融业欢迎港人北上 CEPA在2004年1月1日正式实施之后,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的就业大门将进一步对港人敞开。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在深圳金融业就业的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实属凤毛麟角,且集中在高管阶层。面对港人北上的挑战,深圳金融业表示了开放欢迎的心态,同时表示并不惧怕挑战。 保险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从深圳放开保险市场后,已经有六七百名香港籍人士通过了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了从业资格。但真正受雇于内地保险公司的只是极少数,多数人只是为了多拿一本证书,为今后铺路。他认为,CEPA生效之后,鉴于工资等各方面因素,港人北上数量也会很有限,并不会对深圳的保险业就业造成冲击。 三类香港律师将北上 深圳律师协会会长徐建认为主要有三类香港律师将北上。第一类是海归后在香港执业的内地人士,这些人在香港的律师界没有得到重用,现在借CEPA之机,以其内地背景和海外学术背景及香港执业背景,将成为一支强有力的北上部队。第二类是处于半失业状况的香港本土律师。第三类是有心在内地开拓法律业务的香港资深律师,这类人不是很多,但往往是最精干和富有能量的。 采写:本报特派记者 唐洁付可 本报记者 刘晓燕 傅剑锋 杜雅文 朱倩 通讯员 杨静 图: 内地经济腾飞为港人发展提供契机,港人北上就业已经成为趋势。 摄影:本报特派记者 张耀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