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包公文化”双城记(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1日09:57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逍遥津

  合肥,开封,相距602公里。因为1000年前的清官包拯,两座本不相干的城市之间忽然多了些微妙。

  开封,借“包公为官地”之利,大造“包公文化”氛围,虽后动却已抢占先机。

  而贵为“包公出生地”的合肥,也正欲借机重新整合自身资源,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是竞争,还是共赢?是互相压制,还是各展其妙?是水火不容,还是相得益彰?

  记者坐上一辆出租车,前往位于开封市区西南角的包公湖,听说记者来自合肥,年轻的司机说了一句:“合肥和开封很有缘啊!”

  合肥和开封的缘分,当然是因了包公。公元999年,包公生于庐州,也就是今天的合肥;宋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十二月,权知开封府,在开封,包公任了一年零三个月的开封府尹;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官至枢密副使,嘉佑七年五月病逝于开封;次年,宋仁宗钦命其女婿扶包公灵柩回合肥安葬,叶落归根。

  包公清廉刚正、不阿权贵的清官形象,成为了老百姓的精神寄托对象。而合肥和开封,因为包公63年生命历程的起点和终点之地的特殊因缘,成为萦绕升腾的“包公文化”不可或缺、不可分离的两座城市。

  两地包公祠

  确切地说,“包公”再次造福于开封,为这座城市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只有15年的时间。

  开封紧临黄河,历史上频遭黄难。当地人说,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泥沙淤积,如今的开封城地底下,至少埋有五六座古城。按此说法,如今整个开封城的历史古迹,都是在旧城遗址上平地“克隆”而来。

  所以,遍寻整个开封城,都难以找到包公时代留下的吉光片羽,包公祠也不例外。

  “我们这座包公祠完全是个复制品,没有包公文化的遗存或遗物,除了包公墓葬出土的一方砚、一只墨盒和一只白玉香炉外,其他实物基本没有。”开封包公祠管理处主任刘成义坦率地说,“这一点,我们可比不上合肥的包公祠。”

  开封建包公祠,始自金、元,后屡被水毁。记者眼前这片占地1公顷多、布局规整、仿宋时府制建筑模式的包公祠,重建于1988年,比合肥包公祠要晚近一百年。从结构上来看,与合肥包公祠江南园林风格也迥然有异,讲究设局对称,均衡开阔。虽也临包公湖偌大水面,但却没有利用水对于景的烘托妙处,给人感觉“官气十足”。

  针对开封包公祠的“官味”太浓,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贾玉英解释说,实际上重建时已找不到旧祠的图纸,只好参照南宋临安府的府衙图,并根据历史记载,将包公祠设计成了现在的样子。

  没有参照模式,干脆大胆发挥合理演绎,这种思路后来同样被运用到了“包公文化”大手笔——开封府的规划建设当中。

  也许正因为如此,让开封人感到有些遗憾的是,包公祠只能算是个纯粹的旅游景点,与合肥包公祠1961年便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欲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相比,其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打了折扣。

  开封市旅游局市场开发科科长夏丰曾多次到过合肥,谈到两地包公祠,他以赞许的口吻评价合肥说:“从景观观赏度和文物价值度来说,合肥包公祠要比开封好得多。开封包公祠的器物全是人造的,而合肥包公祠品位较高,多是古迹,再加上周边绿化美化恰当,整体上感觉要比开封包公祠内涵丰富,有吸引力。”

  但开封并没有厚此薄彼,自惭形秽,相反,他们利用“包龙图打坐开封府”的在外名声,适时地大打“包公牌”,一点也不迟疑。

  “当时我们虽然只有一座包公祠,但仍大打包公牌,是非常明智的,现在已经形成了开封旅游的独特文化,我们到外地尤其是东南亚一带去作旅游宣传,一提到包公,人们马上就想到了开封。”夏丰介绍说,“再算笔经济账——最近几年,包公祠每年门票收入都在400万元以上,在旅游系统内部年年创收第一,每年上缴利税相当于开封市一个上千人的大企业。而当初政府的投入,只有300多万元资金,另外划拨了15亩地。”

  “从旅游资源角度来说,‘包公’这块牌的含金量是巨大的。他们在开发‘包公文化’系列景点时,曾到我这里来讨主意,我说,‘包公’两个字随便放在哪个院子的门头,都能招徕游客,都能赚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宋史研究专家刘坤太教授,笑谓“当初的指点迷津如今都已应验”。

  “开封府”启示

  包公祠让开封人赚得盆满钵盈,然而2004年元旦将至,刘成义却撇下了包公祠,忙着奔波于省会郑州及洛阳等地,他不仅在郑州等相关媒体投入数十万元的宣传经费,同时还对省内各大旅行社作了不小的让步酬宾,以期为“黄金周”预热。这一切,都是为了他一手打造的“包公文化”另一得意之作——开封府。

  为开封上下所津津乐道的“开封府”,占地60多亩,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气势恢弘,巍峨壮观,它与包公祠一东一西,隔湖相望,形成相互呼应的“东府西祠”格局。

  据史料载,开封府初建于五代梁开平年间,经五代梁、晋、汉、周以及宋、金、元、明、清各朝,历有千余年。特别是在北宋时期,伴随着宋王朝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飞跃发展,开封府作为位居首都的“天下首府”,曾有过160余年的辉煌。宋太宗、真宗、钦宗都曾在此理事,先后又有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司马光、宗泽等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等在此任职,形成了鲜明特色的封建官衙文化。

  历史上的开封府历四次变迁,原址已无处可寻。为了契合“包公文化”发展脉络,重建的“开封府”刻意将址选在了包公湖畔,投资8000余万,历时数年建成,于2003年年初开门试营业。

  现在的“开封府”布局,有以戒石、大堂为主体的官衙文化区,有以梅花堂为主体的包公传说文化区,有以府司西狱为主体的刑狱文化区,有以明礼院为主体的科举文化区,此外还包括帝王生活文化区、道教文化区、游艺文化区、休闲文化区。每天配以“包公断案、迎宾”等演艺活动,形成了独特的静态建筑和动态演义相结合的文化旅游大餐。

  “我们的思路就是打造‘府衙文化’,当然,还是要以‘包公’为主打。”身为“开封府”决策者之一的刘天增介绍说。

  这一点从他递过来的名片上可以看出来—“开封府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开封包公祠管理处副主任”。这张名片明白无误地透露出:“开封府”项目实际是包公祠运作的再延续,是“包公文化”的一大外延。

  身为“开封府”掌门人的刘成义用“10年磨得一剑”来形容“开封府”在他心中乃至在开封旅游战略规划中的分量。“从1988年包公祠重建到1997年‘开封府’立项上马,时间跨度刚好是10年。10年时间我们就酝酿了这一张牌。”

  开封包公祠运作十几年,“包公文化”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已经凸显,也进一步夯实了领导决策层将“包公”树为开封旅游龙头的决心和信心。以“开封府”为核心的清官文化作为“包公文化”的又一卖点,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化优势,加上民间有相应的市场需求,能够衍生出旅游经济自然不难推断。

  值得一提的是,自1984年“开封府”孕于腹中,到1997年立项上马,项目论证即耗时十数年,先后召开100多次专家论证会,做规划时参照了史学界专家、博物馆研究员等20多位权威人士提供的大量翔实资料,同时通过网络征集全球华人意见,规划方案被开封市建委、规划院、设计院反复修改,十易其稿方才确定。

  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在于,“开封府”耗资8000万元之巨,政府没有掏一分钱,而是由包公祠管理处与民间资本联姻,包公祠占40%股份,开封宏泰房地产开发公司占60%股份,政府在政策、土地使用权、居民拆迁上给予大力扶持。包公祠管理处虽不控股,但在管理及技术上享有决策权,与控股方各取其长,各司其职。

  站在处于繁华前夜而略显冷静的“开封府”门前的跑马场上,刘成义放言,按今年试营业期间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预计,“开封府”的所有投资三到五年内就能收回。此言有些过于乐观。但,假以时日,包公祠和开封府二期扩建工程上马,包公湖水上旅游开发适时跟进,“包公文化”会形成多大的张力,的确引人神往。

  合肥贵为“正宗”

  就在刘成义面对“开封府”前两杆猎猎大旗难掩豪情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合肥,一份打造“包公文化园”的蓝图也悄然出炉。这份被有关人士评价为有史以来合肥“包公文化”最具魄力的规划,虽然低调面市,但矛头却直指开封。

  那么,与开封相比,合肥打造“包公文化”究竟具有哪些无可比拟的独特价值?

  首先,合肥包公祠更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纪念之义。在包公祠内,现保存有清刻包公石像、包氏家谱、包氏家训、包公墨迹等珍贵文物。与包公祠遥遥相对的包公墓,安葬着包拯遗骨。墓园内外树木成荫,建筑古朴庄重,环境肃穆幽静,与包公祠共同组成了包拯纪念区。

  其次,包公祠建筑本身即历时120年有余,文物价值不菲。太平天国时期,清军和太平军两度争夺庐州,战争非常激烈,包公祠也在战火中化为灰烬。光绪八年(1882年)李鸿章因母亲病故,居丧回合肥,目睹自己读书时经常流连忘返的包公祠变成了一堆废墟,感慨万千,捐出白银2800两,重建了包公祠,并一直保留至今。1961年包公祠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在当今其他地方,马来西亚、菲律宾、澳门、台湾高雄、开封都有包公庙或包公祠,和这些庙祠比起来,合肥的包公祠历史最为悠久,被誉为包公的祖庭。

  还有,位于今合肥市大兴集黄泥坎东北处的包公墓原址,曾经坟头高耸,墓碑挺立,石人、石虎、石羊、石望柱分列两旁,前有石门,中有享堂,苍松翠柏,山花野草,遍地芬芳。后虽遭毁灭,但从开发“包公文化”角度来看,仍蕴含着重新修复,令后人垂拜的价值。

  此外,围绕着“包公文化”衍生出的“包河无丝藕”、“廉泉”、“龙井”等附属文化,也都是一连串别人无法“克隆”的亮点。

  正因为合肥包公文化具有这些内在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连开封人也不得不服气,谈及合肥包公祠,莫不给予极高的评价。河南大学教授、宋史研究专家刘坤太直言:“说到包公祠,合肥应该算是正宗,不是我一个人认为,我所认识的专家学者,对此都是首肯的。”

  打造“包公文化旅游链”

  然而,首肯是一回事,抢占先机却不必受客观评价所限。正因如此,开封人在打造“包公文化”上没有固步自封,而是捷足先登,抢在前头。

  那么在“双城记”的现有格局下,合肥、开封应如何彼此面对呢?

  记者在游览开封包公祠时,随机采访了一批香港游客和一批上海游客,两种不同的回答耐人寻味。香港游客表示,对于包公,只知有开封,不知有合肥,知道的途径是通过电视。而上海客人的回答颇让合肥感到欣慰,一位袁姓客人感慨地说,“原以为开封包公祠是古祠,没想到是1988年重建的”,言下之义颇为遗憾;而且他们知道包公是合肥人,但不知道合肥竟有100多年前建的古祠。

  这两种回答所折射的信息,无疑都勾画出了合肥“包公文化”的宏大空间,也点破合肥的死穴——非“无所为”,而是“不所为”。

  而面对合肥、开封之间微妙的关系,开封人所表现出的大旅游思路更是让人出乎意料。记者在开封采访期间,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旅游经营人士,还是专家学者,其看法惊人地一致。

  刚从开封市旅游局局长位置上退下来的魏振中,一直在全盘筹划“包公文化”的前前后后,他认为,“合肥应当和开封联手来做大‘包公文化’”,理由是“开封更多是演义”,而合肥“有基础,内涵多,更具吸引力”。

  刘坤太则认为:“包公是古代文化中极为精彩的一部分,代表了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有精神内在,在旅游上非常值得开发……人们景仰包公,不受地域所限,因此合肥的魅力不比开封差,两者不会竞争,只会互补。”

  如何联手?如何实现互补?也许将“包公文化”直接“变现”的刘成义,考虑得更为具体,也更具可行性。他说:“合肥、开封,加上包公早期做官的广东肇庆,三地联手打造一条‘包公文化游’的精品线路,势必会成为一条黄金之链。”

  他进一步解释说,包公在肇庆做了三件事:一是初步建立了肇庆的城市框架;二是改良了肇庆端砚的进贡制度,减轻了砚工的负担;三是在当地打了20多口“包公井”,老百姓不再喝西江水,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包公在肇庆为官时的政绩事迹,都通过多种方式流存了下来。所以,肇庆作为包公从政初期之地,显然具有开发的价值。

  “我们可以设想,游客从广东入境,先游肇庆,领略包公勤政为民的风范;后游开封,品味以包公为代表的宋朝府衙文化的内涵,再游合肥,去包公出生地及墓地拜谒,感受原汁原味的包公文化。然后可由合肥向黄山游览,或由上海出境。”

  刘成义的这个构想,还一直隐在他殚精竭虑经营的“开封府”的影子背后,但他自称已与肇庆方面接洽,对方反应“值得一试”。

  没有理由不“值得一试”。一旦这条黄金之链打造成功,带给三座城市的会是什么,答案不言自明。

  题图:贵为“正宗”的合肥包公祠亟等扬名造势。(马启兵 摄)

  文、图/本报记者 祁海群 万家兵 开封、合肥报道
围绕“包公文化”,开封人想尽了点子,但有时往往不尽如人意。
开封包公祠紧临热闹嘈杂的街市。
包公在华人心中的分量难以言传。
  布满涂鸦的“重建开封包公祠记碑”,留下了全国各地游客的影子。(来源:逍遥津)

新浪网2003年度新闻评选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惠普笔记本岁末促销
查博士杯搜索高手挑战赛征选搜索王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结识新网友,短信免费发,就来了了吧!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捕 订阅新浪新闻随时掌握最新动态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快来提升躯体魅力
更恩爱的超级法宝
非常笑话
嗒!只要点下这里
马上进入爆笑天地
图片
铃声
·[朴 树] 白桦林
·[和 弦] 她的背影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新年贺岁招商有礼!
新网站,想要人知道?
手机搜索,英明选择!
企业网上商机市场!


分 类 信 息
北交大MBA直通车(京)
西安教育资讯!
出国留学大优惠(鄂)
牛皮癣鱼鳞病重大突破
揭开糖尿病难治愈之迷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超级精彩
爆笑无比
酒楼小姐抱怨旗袍开叉太高:腿毛都露出来了!老板咬牙…
每日2条,30元/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