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改善体质下降 上海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不到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2日09:25 新华网 | |
近日由本市权威部门进行的一项上海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令家长和专家忧心忡忡:尽管上海孩子的个头在不断“窜高”,体重在持续增加,营养不良比例在下降,但他们的体质却在走下坡路。在反映人体速度、耐力、灵敏度和柔韧性等主要体质水平的测试中,无论男女,7至18岁所有年龄段的平均成绩都比1995年有所下降。与此同时,青少年肥胖症比例上升,而糖尿病等传统上的“成年人疾病”竟已“现身”15岁以下人群。 营养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体质水平的“负增长”只有一个解释:体育锻炼不到位,营养的增长并没有转化为身体素质的提升。需要追问的是,上海青少年体育锻炼到底“缺”在哪儿? 缺失一:体育课列入“小三门” 学校是中小学生参加体锻的主要场所,然而不少学生的共同感觉是:学校里能“玩”的东西太少了。以最常见的单双杠为例,室内弹性木质材料制品是最好的选择,可目前绝大多数学校配的是廉价的铁制品,即便这样的“铁疙瘩”,有的学校也无法配备到位。而深受青少年学生喜爱的新式运动器械,如蹦蹦球、踏板等,在校园里也难觅踪迹。据了解,目前不少中小学体育器具配备执行的仍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标准。 学生“玩”的时间也严重不足。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中,体育与美术、音乐并列,被看作是“小三门”,大多数学校每周的体育课时只有两节,而沉重的课业负担又大幅“挤压”着孩子们的课外体锻时间。 缺失二:体育教学效益不高 即便在有限的体锻时间里,学生往往也难以得到科学、充分的锻炼。不少对青少年体质提高大有益处的体锻项目正在被淡化:爬竿、爬绳等传统的校园特色体育项目已成“历史记忆”,杠上运动、体操、跳马等正式列入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大打“折扣”。做一遍操,跑两圈步,然后自由活动,这种“放羊”式的体育教学模式仍被不少学校所采用。 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体锻项目正被淡出校园,主要是出于学生安全的考虑———偶尔的学生体锻意外往往引发家长的过虑心理,迫使学校降低教学难度,减少乃至取消体锻课时。 教师能力欠缺也是体育教学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大学里过细的专业划分,造成不少师范毕业生在中小学难以胜任所有体育项目的教学。 缺失三:社区体育淡忘青少年 长期以来,青少年体育工作主要由学校承担,使得社区对青少年体锻比较忽视,居民小区里的体育健身设施无外乎腰部活动器、上肢牵引环、卵石路等,都是为中老年人“度身定制”,无法满足青少年的体锻需要。过去,市区的一些大厂建有标准的足球场等运动场地,免费向居民开放,如今,这些场地大都不复存在,青少年只能花钱到健身中心“过把瘾”。 独门独户的现代家居方式也给社区青少年体锻带来了新的挑战,曾经为一代代上海人体质健康作出重要贡献的“弄堂游戏”已难得一见,许多孩子在家里当起了“沙发土豆”。 据了解,青少年体质下降在全国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并已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去年,国家教育部和体育总局出台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首次提出把“体质健康”作为学校体育的目标,本市中小学“二期课改”也在增加体育课时、提高体育教学效益等方面进行探索。(记者/金柯庄玉兴)(来源:解放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