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析:台海局势未来3月内的3种假设及其后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2日10:18 华夏经纬网 | |
2003年的台海关系,以上半年沙斯疫情的突兀而至,掀起了两岸互动的第一个冲击波,以下半年陈水扁接连抛出“公投制宪”“防御性公投”“防卫性公投”以及最新的“和平公投”,再度掀起台海局势的惊涛骇浪。 2004年的台海关系互动,延续着2003年的“公投”风波,延烧着持续挑衅大陆以及美国对台政策容忍底线的引信。影响所及,不止于台海两岸民众的福祉和权益,甚至将直接 观察2004年台海关系的时间点,是前三个月以及上半年局势的演变发展轨迹。是和是战、是突破是僵持,均在前三个月定出乾坤。 三种假设及其后果 首先,3月20日之前,两岸既存的政治危机是否会突然升级或者迅速恶化,两岸之间的军事冲突是否会一触即发。从现时的迹象看,北京仍然持续运用借助华府压制台北的策略,只要华府仍谨守红线的分寸,无意让陈水扁刻意制造的擦枪走火游戏弄假成真,则3月20日以前,由北京发起的突然袭击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概率不高,是一个可以暂时排除的政治选项。 但如果陈水扁继续在“台独”问题上逐步升温,或者执意在3月20日以前宣布推行“台独公投”,那则另当别论。只是在美国不断示警和制约之下,陈水扁如此做的可能性极低。 其次,在排除北京突然对台使用武力的可能选项之后,可以直接影响到2004年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要素,就是台湾“总统”大选结果以及一意孤行举办的“公投”结果。 泛绿阵营如果顺利获胜,则泛蓝阵营将面临解体或者重新整合的艰难抉择,连战与宋楚瑜已缺乏继续执掌台湾在野政治势力的合法合理依据,在野的政治势力将进入后连宋时代。马英九、王金平以及其他本土政治精英将继续收拾残局,凝聚力量,准备今年底的“立法委员”选举。泛蓝阵营的本土性将迅速凸显,本土意识以及台湾化将成为泛蓝势力的主流。台湾政坛残存的中国情怀将不复存在,或只是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政治点缀。 未来台湾政坛的政治博奕,将不再有所谓的统“独”之争,或者本土与外省之争。或许还可以说,岛内从此再也没有足以制衡和牵制“台独”势力继续坐大的政治势力,北京将陷入无法落实“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尴尬局面。 再次,如果陈水扁落选,台湾政局亦将出现更为错综复杂的政治景观。其中,泛绿阵营的选民是否会接受失去执政权的现实?台独基本教义派以及中南部选民是否会趁机发难?政党轮替过程是否会发生无法预测和难以想像的意外?台湾政局一旦失控,北京和华府将作出何种反应?尽管这只是假设,但如果假设成真,台海关系互动势必会受到即时的冲击,此时,北京对台湾政局突变的对应态度将至为关键。 北京的反应是关键 与上述诸多假设紧密相关的问题还包括:如果陈水扁为首的泛绿阵营获得选战胜利,北京和华府将作出何种反应?在泛绿阵营以及泛蓝阵营执意坚持之下,“公投”似乎势在必行,无论是“和平公投”还是“防卫性公投”,其结果也将直接影响到北京的反应。在这个问题上,华府的态度比较容易估测,只要白宫继续保持刻意的模糊以及保持政策解释的灰色地带,则新当选的台北当局仍将是美国继续打交道的对象,而台北只能延续亲美政策,这一点不可能发生本质性的改变。 但对北京而言,是否接受陈水扁当局继续执政的现实,显然是一道政治难题。如果继续宣示“听其言,观其行”,恐怕已经很难自圆其说。陈水扁一旦当政,将会继续推行2006年“制宪”活动,也会在2008年前后将台湾“新宪法”付诸实施。北京如何正视、化解这一可以想见的政治危机,从今年3月20日之后,及至5月20日之前,中南海对台决策层级的言论表现就可以一见端倪。 2004年的台湾可以说是选举年,从年初的“总统”选举开始到年底的“立委”选举结束。经此二役,台湾新的政治生态大抵尘埃落定,历经十多年的所谓“宁静革命”大体告一段落,而两岸关系最好的可能是继续维持冷和格局,很难取得突破。 直到2004年岁末,北京的对台政策需要作出适应台湾内部政局新变化的大幅度盘整和检视,必须面对的严峻事实是:不可能一厢情愿地冀望于美国的配合和支持,不可能一厢情愿地冀望于台湾主流民意的觉悟,不可能冀望于台湾内部政治力量对台独势力的牵制,不可能一厢情愿地回避“和平台独”的趋势。借助美国压制“台独”只是权宜之计,对北京新领导人而言,实现海峡两岸最终的政治整合或者任何形式的统一,仍然是求其在我,不假他人。 至少还必须强调的是,台湾问题是北京新领导人主张的“和平崛起”的最大障碍。可以说,“和平崛起”理论在2004年的台海互动中,将接受直接的检验。(陈子帛) 联合早报 相关专题:关注台湾大选 拥护祖国统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