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儿童“读经”工程惠及数百万孩子 国学教育开始在城市学前教育中升温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3日06:42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新华社兰州1月2日电】(王艳明张泽远)“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短短的6分钟内,兰州雁滩学而幼儿园中班的10多名小朋友就一字不落地背完了一本《三字经》,难懂的文言文从他们稚嫩的小口吐出,尽管略显吃力,但丝毫没有表现出痛苦的神情。

  “诵读经典,培养了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和记忆力。”兰州雁滩学而幼儿园老师闫小红说,由于年龄和知识结构的关系,尽管孩子们目前还不知道他们嘴里诵读的是什么,但他们却很快能把这些韵味十足的文言文装起来,每天诵读10至15分钟,短短两个月,一本1000多字的《三字经》就能背诵如流。

  同兰州学而幼儿园一样,近年来,在北京、厦门、乌鲁木齐等城市,国学班、读经班等以中国传统经典为教学特色的各类学前培养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经典诵读”同艺术、常识、英语等课程一样,成了学前教育的必修课,《三字经》《论语》《道德经》等曾在中国古代私塾里惯用的教材,如今又出现在了“现代私塾”的课堂上。

  “这不是复古,这是中国人开始重视国学和传统文化的表现,不光许多国学大师、教育专家们支持这一行动,家长们更是对此表示双手赞同。”兰州大学学而中西经典导读中心主任梁一仁说,《道德经》《南华经》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孩子们从小习读,既有利于智力的开发,又能帮助他们从小就铸造高尚之人格,爱国之情操。

  受革命思潮和教育改革影响,从“五四”运动前后开始,《诗经》《大学》《论语》等曾在中国盛行2000多年的经典读物退出了各类课堂,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字简化改革又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古代经典的隔阂。结果是:现代的许多中国人不但不“读经”,而且好多人甚至连古文字都看不懂,成了没有文化根基的一代人。

  为了改变这一人文尴尬和弘扬5000年的中国文化,1995年,在全国政协会上,赵朴初等中国文化界的长者首先发出了《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1998年,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将“读经”引入中国内地,同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的“中华古诗文诵读经典工程”开始在全国100个县推广,2002年,中华孔子学会成立了国学启蒙馆,召开了国学启蒙研讨会。由于学者、教育专家的呼吁和各级政府的重视,截至目前,中国已有30多个城市开展了儿童“读经”工程,数百万名孩子从中受益。

  科技部研究中心的一份评估报告显示,通过背诵古典诗文,73%的家长和87%的教师认为起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近9成的家长和96.7%的教师认为对孩子的个人修养和人格发育起到了良好作用,94%的家长和100%的教师表示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按照计划,到2010年,中国所有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级市和80%的县(市)都将开展这项活动,至少有500万少年儿童直接参与,影响3000万成年人,通过宣传等能使1亿以上的中国人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作者:王艳明张泽远 编辑:


新浪网2003年度新闻评选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任你邮冬日送好礼
查博士杯搜索高手挑战赛征选搜索王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结识新网友,短信免费发,就来了了吧!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捕 订阅新浪新闻随时掌握最新动态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激情燃烧柔情萦绕
和爱人一起迷醉…
非常笑话
非常笑话乐趣无穷
释放压力倍感轻松
图片
铃声
·《手机》-来电
·梅艳芳 床前明月光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新年贺岁招商有礼!
新网站,想要人知道?
手机搜索,英明选择!
企业网上商机市场!


分 类 信 息
北交大MBA直通车(京)
西安教育资讯!
出国留学大优惠(鄂)
牛皮癣鱼鳞病重大突破
揭开糖尿病难治愈之迷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超级精彩
爆笑无比
一生物系女生第一次见男友脱裤子,先是一愣,继而大笑…
每日2条,30元/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