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家解析川东北井喷事故真相(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6日08:09 华商晨报
10岁的廖宏在井喷事故中失去了9位家人
  本组图片均据新华
国务委员华建敏看望灾民
医务人员现场抢救中毒群众
  事件回放

  2003年12月23日22时左右,地处重庆市开县高桥镇的川东北气矿罗家16号井发生天然气“井喷”。共造成243人丧生,10万人被迫撤离。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胡锦涛、温家宝、黄菊等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地方和有关部门全力搜救中毒和遇难人员,防止有毒气体继续扩散,尽量减少伤亡,组织疏散周围群众,安排好群众生活,做好善后工作。同时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组织抢险救灾工作。

  最新进展<<<

  到昨日为止,事故遇难者认领、遗体火化已基本结束,赔偿工作进展顺利。

  截至5日下午3点,中石油川东钻探公司“12·23”特大井喷事故死亡人数为243人,事故遇难者遗体辨认已完成,累计火化遗体234具,签订赔偿协议186份,支付赔偿115份,已累计支付赔偿金1650万元。遇难者亲属普遍对赔偿标准感到满意,在三天时间内完成了主要的赔偿工作。据新华社

  中国石油系统几十年形成的安全操作规程,就像一层层的围墙,保卫着一线工人、周围群众和国家财产的安全。即使一层围墙被破坏,安全依然存在。但当多层围墙被破坏时,噩梦就随之而来了。

  2003年12月31日深夜,中石油川东北气矿井喷失控事故第8天,重庆市开县天鹅湖宾馆。

  国家安全生产管理局事故调查组专家组的成员们,在各自的房间里忙着写一份材料。

  几天来,专家们分组询问了钻井队工人,查看了现场设备,核对、计算了大量的气井设计和操作技术数据,并进行了多次讨论。现在,他们要每个人完成一份报告,然后在专家组统一意见后提交给国务院的调查小组。

  “我们既要对得起死去的群众和他们的家属,也要对得起关心事故的全国人民,还得对得起风餐露宿待遇也不怎么好的石油同行。”一位专家说。

  真相一

  井喷有可能避免

  多位资深钻井专家表示,中国的井控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属于一流,而发生事故的四川石油管理局则是中国井控技术的领先者,无论技术还是设备,都是一流的。但正是这样一支队伍,却给附近的百姓带来了灭顶之灾。

  一位专家说,井涌不是事故,在钻井中是很常见的;井涌失控才是事故,但井涌失控事故也很常见。只有造成如此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群众转移,这才是真正的特大生产事故,而这一切似乎可以避免。调查一出事矿井为“过平衡钻井”即使井口敞开也不会井喷

  石油天然气钻井时要从中空的钻杆中利用压力泵注入泥浆到达钻头,钻杆内外的泥浆形成一个液柱,把地下气体封堵在地层里。根据液柱压力和地层压力的大小关系,钻井被分为3种:当液柱压力大于地层压力时,天然的气体被死死压在地层里,被称为“过平衡钻井”;当地层压力与液柱压力相等,被称为“平衡钻井”;而当液柱压力比地层压力小时,称为“欠平衡钻井”。“过平衡钻井”是一种安全的钻井方法。

  经两名专家小组成员确定,川东钻井公司罗家16号井采用的是“过平衡钻井”,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个设计是合理的。

  专家说,如果是“过平衡钻井”,即使井口敞开也不会发生井喷。调查二事发前起钻速度较慢按规则不会出现事故

  根据中石油公布的资料,发生事故时,钻井队正在起钻,即将钻杆从井里提出。专家们说,如果起钻速度过快,钻头就变成了一个井筒里的活塞,一般会产生抽吸压力,使地层中高压气体进入井眼(这种现象被称为气侵),严重时会引起井喷。

  事故发生时在现场的一位工人说,当时起钻时速度比较慢,专家分析说,如果此时按照操作规则起钻,则不会出现气侵现象。专家结论事故原因在于人为

  发生事故的原因只有两种情况,要么是起钻时没有注入足够的泥浆,或者是泥浆的密度不够,二者的结果会使井内液柱压力减小,导致地底有毒气体涌出。

  按照正常的操作规程,起钻时一般一次性吊起3根钻杆,被称为一个立柱,每卸下一个立柱,就需要向井内注入泥浆,以填补抽出的钻杆的空间。

  现场的一位工人说,事故发生时起钻已经剩下6柱18根钻杆,根据中石油方面公布的数据,当时剩下208米的钻柱。

  没有数据说明,被吊出的3841米的钻杆在井内的空间得到了多少立方泥浆的填充,专家组的两位专家拒绝回答这个问题。

  互联网上有自称中国四川石油局的员工发表文章说,泥浆公司为了节约成本,泥浆的比重不够。但是,无法证明泥浆公司是否按照比例配制泥浆。

  真相二

  即使井喷也可控制

  专家们说,当地层压力大于井内液柱压力时,地层中的液体就像摇晃的香槟酒冲开瓶塞一样,把泥浆顶出来。其过程为泥浆溢流———井涌———井喷。

  井喷是石油钻探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因此,各国的石油工业都有一套完善的防喷操作规程。四川石油管理局局长陈应权说,从发现溢流1.1立方到关井需要6分钟。问题一为何6分钟内没能关井

  川东北公司的一位钻井工人告诉记者,天然气井的防喷装置一般有3种,一种是手动的,一种是油压的,还有是气压的。

  国务院事故调查组的一位专家说,中国一般采用的都是油压防喷器,正常情况下很快会关闭。这位专家拒绝告诉为什么罗家16号井在6分钟内没有封井。多位专家提示,这里是调查井喷失控的核心问题。

  根据当时值班司钻陈益平的回忆,当时陈和队长吴斌立即开动防喷器,关掉了钻柱与井眼之间的环形空间,但是泥浆很快从钻杆中间的泥浆孔冲了出来。问题二是否及时抢接顶驱目前没有证据说明,吴斌当时是否在刚刚出现井涌、冲击力尚小时就开始抢接顶驱,这将成为确定责任的核心问题之一。因为当时正好起钻,顶驱被移开,吴斌和陈益平连续三次试图把顶驱抢接在钻杆上,都被强大的压力冲开。现场人士描述队长吴斌曾经跪在地上大喊,但是终究回天无力。

  有消息说,顶驱当时发生了机械故障。但专家拒绝对此作出评论。专家结论发生事故后补救不力

  即便如此,依然有办法控制井喷。

  一位资深的钻井专家告诉记者,这个时候如果切断钻杆,让剩下的钻杆掉进井里,让防喷器自动封住井口,同样也可以控制井喷。专家指出,这是一种积极的控制手段,但不是安全规则里必需的,钻井设备中没有切断钻杆的设备。

  类似的办法,还包括松开防喷器的卡瓦,让钻杆全部掉入井中,同样可以封闭井口。

  但是,遗憾的是,钻井队并没有采取上述措施,即使后来有了防化设备后,也没有采取。真相三一点火星就能救命

  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负责人介绍,2003年12月24日下午16时,技术人员对井口原有两条硫化氢放喷管线实施点火成功,对地下喷出的硫化氢气体进行了燃烧。

  放喷管线是钻井时安装的,当压力过大时,为了减少压力,将气体从放喷管点燃,同时也做测量压力和含量等用处。罗家寨16号井的两条放喷管线分别位距井架50米附近。点火放喷后罗家寨附近的毒气含量开始降低。疑问既然点燃硫化氢能使喷出的气体变为无毒,为什么不在井喷后立即点燃?专家结论抢救没有贯彻人命关天原则

  如果井口立即点燃,必然导致整个钻井设备被烧毁,这位专家判断说,16号井使用的是电动钻井设备,属于比较先进的设备,价格也不菲,川石油的工作人员讲,整个设备总价超过数千万元。另外,如果在井口点燃,可能导致井口破坏,以后封井就非常困难。而且,大量的硫化氢燃烧会给周围环境带来很大破坏。

  同时,如果从两个放喷管点燃,中石油的专家也可能担心放喷的火星会点燃井口喷出的天然气,结果依然一样。

  那么问题就是,当事故发生之后,究竟是开县老百姓的性命重要,还是石油公司的钻井设备重要?结论调查组认定为责任事故记者2日从中石油川东钻探公司“12·23”井喷特大事故国务院调查组获悉,经过专家组的分析论证,认定这次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现已查明:有关人员对罗家16H井的特高出气量估计不足;高含硫高产天然气水平井的钻井工艺不成熟;在起钻前,钻井液循环时间严重不够;在起钻过程中,违章操作,钻井液灌注不符合规定;未能及时发现溢流征兆,这些都是导致井喷的主要因素。有关人员违章卸掉钻柱上的回压阀,是导致井喷失控的直接原因。没有及时采取放喷管线点火措施,大量含有高浓度硫化氢的天然气喷出扩散,周围群众疏散不及时,导致大量人员中毒伤亡。综合新华社 《瞭望东方周刊》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任你邮冬日送好礼
查博士杯搜索高手挑战赛征选搜索王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结识新网友,短信免费发,就来了了吧!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捕 订阅新浪新闻随时掌握最新动态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激情燃烧柔情萦绕
和爱人一起迷醉…
非常笑话
非常笑话乐趣无穷
释放压力倍感轻松
图片
铃声
·《手机》-来电
·梅艳芳 床前明月光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情趣内衣
亲密礼物
  • 好莱坞性感内衣
  • 三点式激情绳衣
  • 佳能数码相机
  • EOS 10D专业相机
  • s50照相机
  • 市场最新动态
  • 免费注册上网经商
  • 千样数码精品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超级精彩
    爆笑无比
    一生物系女生第一次见男友脱裤子,先是一愣,继而大笑…
    每日2条,30元/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