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学生择校就读的背后是教育腐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6日13:49 重庆晨报 | |
昨日,一份名为《治理教育腐败从取消“择校费”做起》的政协委员提案,让择校费及其背后的名校教育这一话题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委员们的提案直指隐藏在这一话题后面的教育腐败问题。 为此,本报记者对此话题进行了深入调查。 “钱学生”演绎择校疯狂 “钱学生”,这一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名字谐音的词是什么意思?它源于何时? 经记者考证,据说这是市内某名校一位正考生在与一位“择校生”发生口角时,为讥讽这位择校生脱口而出的一个生造名词,并很快传遍校园。 这个词显然很准确,所谓“择校生”,指的就是那些花钱买进名校的学生。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对那些“择校生”并无任何挖苦讽刺之意,实际上很多“择校生”也为此蒙受了很多的痛苦。但“择校生”及其背后所衍生的教育腐败以及名校教育的种种扭曲正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其中一些东西甚至是触目惊心的。 据记者对市内某重点名校初一学生的构成成分进行的调查分析,该班的学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一是名额很少的保送生和文体特长生;二是有钱或实权单位用高额赞助费买断的部分名额,分给本单位职工的“教育福利”;三是本校教职工子女和“条子生”;四是花得起钱择校的“钱学生”。 因择校背后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市内各名校对择校生的演绎正越来越疯狂。据市教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人士称,享受重点名校优质教育的学生,除了少数是靠个人的学业成绩外,很大部分是靠家长的权力、金钱、关系网就读。据粗略估计,全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有关权力机关批出的“条子生”,若按大众择校收费标准计算,至少每年在1000万元以上。也就是说,择校费已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为了读名校,家长不惜一切代价。而为了创收,名校也不惜代价地扩招。这种马太效应正在很大程度上对名校进行着扭曲,甚至它已成为教育腐败的一种新形式。在为一些学校提高收费标准或不合理收费提供温床的同时,择校还成为了一种“教育贿赂”资源。 这位人士坦诚地说:在一些权力机关掌握着实权的人,正是孩子需要读中学的人。送钱送礼,会触犯法律,而送“招生名额”常常只是“协调关系”而已,可以逃避法律。因此,在“条子生”占据了名校就读名额中的相当部分时,“教育贿赂”已成为一种变相经济贿赂走向前台。 名校“掐尖”害苦别人 择校风起云涌。为在更大程度上瓜分择校费的市场份额,各名校之间还演绎出一场变味的生源大战和师资大战:各大名校为提高学校的品牌形象,不择手段到农村学校挖能为学校撑门面的尖子生和骨干教师。这在业内被称为“掐尖”运动。 一所名校的校长助理告诉记者,名校的资产增值主要就靠这两种学生。尖子生、高材生可为学校树旗帜、撑门面,创造无形资产。 据媒体报道,不知何时开始,一批专挖尖子生的“学探”从城市走向农村,精心实施他们的“掐尖”计划。每到初三的第一学期,便进入了“学探”打望的季节,他们一旦发现苗子便展开攻势,最有力的“攻击性”武器就是提前预录、免费入学、提供奖学金等。 据来自长寿农村的一位尖子生说,由于她成绩优异,去年市内有两所重点中学同时找到她家进行勾兑,一所学校开出的条件是不参加全市联招统考,直接保送上该校;另一所学校除了上述条件外,还给出5000元奖学金、倒贴伙食费。家庭并不富裕的她自然选择了后者。 据透露,近年来市内某重点中学扩招,一方面有钱便来者不拒,另一方面倒贴钱八方挖来70多名尖子生。 采访中,江津某重点中学校长向记者出示了一大叠去年的“预录协议”愤愤不平地说:“这些学生,本属我们的招生范围,而在联招统考前就被城里的名校以交保证金的形式预录。我们开着车子一个一个去做工作让他们留在家乡就读,而且学校还要赔偿他们的保证金损失。‘掐尖’的作法在农村和普通中学中早已引起公愤。但我们又拿重点名校没辙,因为尖子生和重点名校是‘两厢情愿’。我们采取截留的办法来对抗是被逼出来,这样只会把招生秩序越搞越乱。” 另据綦江县传来的消息说,该县去年上联招送档线的1052名考生,前300名一个也没有留在綦江就读。铜梁、北碚、荣昌、城口、奉节等县教委纷纷反映,名校下乡挖尖子,对贫困地区发展教育很不利。本来贫困山区的教育就落后,好不容易培养出几名优秀学生,名牌学校不费吹灰之力就挖走,使基层教师积极性受到打击,造成师资队伍不稳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教委资深人士称,只要应试教育的阴魂不散,“城市包围农村”、“发达地区包围落后地区”的“掐尖”现象就不会消失。而这种靠挖尖子保名校的做法,是以拖垮基层薄弱学校为代价的,对整个国民教育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本报记者赵君辉 专家建议重庆教育学院副院长、市教委高级示范中学评估专家组成员刘丽俐说,名牌学校,自古有之,中外有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快出人才、多出人才,集中优势力量重点投入了一批名牌学校。20多年来,在全民办大教育的同时,这些学校已经拥有一流的教学实施,一流的师资力量,一流的教学水平和先进的办学理念,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精英人才。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伟大复兴,重点名校功不可没。 但是,政府相关部门在办好名校的同时,更应该加大对基层薄弱学校的扶持,进一步稳定教师队伍,改善办学条件。只有缩小基层学校与名校的距离,择校风才能得以遏制。 著名教育专家、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龚奇柱说:“我不主张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因为享受义务教育是法律赋予我国青少年的合法权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力阻。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如果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希望孩子接受优质教育,可以理解。 但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对重点名校的班级、费用进行严格控制,不能滥招滥收。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择校费用使用情况的监督,以防止腐败的产生。”本报记者赵君辉 委员提案治理教育腐败 从取消择校费做起 昨日,在政协委员的提案中,由台盟提交的一份集体提案——《治理教育腐败从取消“择校费”做起》,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昨日,记者专访了这份提案的牵头人台盟市工委主委连英俊。 泛滥的择校费 “我市某些中学收取‘择校费’已进入市场化按质论价的阶段。”连英俊说,换句话说,就是交的钱越多,读的学校就越好。例如渝中区某些重点中学的择校费,最高竟达4万元。沙坪坝、南岸的一些重点中学、普通中学也有从1万元到3.5万元不等的择校费。就连三峡库区贫困县某县重点中学每个择校生也得交1—2万元不等的择校费。 择校衍生腐败 连英俊认为,“重点学校”、“普通学校”教育质量的差距为收取“赞助费”“择校费”提供了生存空间。 委员们提出,有些教育主管部门不是想方设法消除这一差距,而是将自己的利益与“择校费”捆绑在一起,“择校费”成了教职工的奖金、福利补贴和改善学校设备的主要经费来源。 “甚至学校的请客送礼、公款旅游、铺张浪费也多是从这笔费用中报销。”连英俊委员称,这实际上是把搞腐败的经费都算在教育成本中,分摊在学生头上。 连英俊委员认为,“最让人觉得不可认同的是:与择校有关的‘教育乱收费’已涉及到国家义务教育的基石上。”有些区县农村中小学生由于交不起“择校费”而被拦在义务教育的门外。 建议坚决刹住 该提案建议,刹住“择校费”这股歪风要标本兼治:一是建议在义务教育这一块,择校费要坚决刹住,按就近入学,分片包干的原则收生入学。 二是调整我市教育资源配置,重点扶持薄弱的“普通学校”,整体提高我市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缩小“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教育质量差距,消除择校根源。 此外,委员们建议,要严格规定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向“重点学校”按比例提取用于自身福利或机关建设的费用。 连英俊委员称,要取消择校费肯定有难度,最大的难度就是要让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利益“让步”。本报记者张喻杨光毅 个案“我在名校,心在颤抖。”沙坪坝某重点中学的“择校生”晓丽(化名)昨日告诉记者,“我是爸爸妈妈花了3.2万元才进这所学校的。本来我可以在杨家坪原来的母校就读,但是妈妈说为了我的前途,她舍得花钱。我的成绩,在这里算差的。老师、同学都瞧不起我,爸爸妈妈常埋怨我。我的心理压力大得很,几次想自杀!” 晓丽今年高三了。她的班主任说,“钱学生”要消除同学的歧视、老师的冷落、世俗的偏见,学习成绩就不能太差,就必须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和代价。然而,他们中有人力不从心,有人心理失衡,有人因为成绩总也上不去,干脆破罐子破摔。 与晓丽同班另一位“钱学生”向记者描述了自己在名校的学业之路:“我犹如一名体质欠佳的长跑运动员,虽然我在不懈地努力,但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我只能以一名重在参与的运动员身份,挣扎在这没有终点的跑道上。” 重庆明德疑难教育研究所所长王群认为,择校带来的“钱学生”现象很不正常,它既扭曲了学生的心理,也扭曲了家长的心理,扭曲了社会教育心态,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本报记者赵君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