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重建曾庇护3万犹太难民的“小维也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7日14:46 新华网 | |
新华网上海1月7日电(孙丽萍朱红军)近3万名犹太难民在二战时曾栖身上海,上海提篮桥地区因此留下“小维也纳”美名。上海市规划部门日前表示,未来几年将对这一地区实施保护性开发。 据悉,“提篮桥犹太历史风貌区规划”是上海改造北外滩庞大工程的一部分。在未来5-8年内,上海将对占地约30公顷的昔日犹太社区进行保护和重建,恢复其珍贵的历史人文 资料显示,仅1938年到1941年间,就有2万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逃亡上海。犹太民族在欧洲大陆遭受屠戮无处容身,而当时的东方大都市上海却慷慨地敞开怀抱接纳他们。 一些历史学家把犹太难民在上海的生存看作奇迹,因为犹太难民在上海不仅存活下来,还增加了400多人。上海居民向他们提供了种种帮助。 尽管犹太移民及其后裔在战后已经纷纷回国,如今在上海提篮桥地区的霍山路、舟山路一带,许多经历大半个世纪风雨的犹太建筑仍旧矗立着,包括大量民居、教堂、公园甚至咖啡馆,成为这段历史的无言见证。 大半个世纪以来,“上海小维也纳”所铭刻的历史记忆从未褪色。位于提篮桥中心的“摩西会堂”,是上海七座犹太教堂中现存的两座之一。昔日犹太移民祷告的教堂,现在已经成为“犹太历史文化展示馆”。中国老人王发良在此守护长达11年,他说几乎每天都有外国游客尤其是犹太游客前来参观。这里还接待过从以色列总理拉宾到德国总理约翰内斯劳在内的许多国家领导人。 “我是一名美国犹太人。我会永远感激上海人民保护3万犹太人,逃脱希特勒和纳粹集中营的屠戮。”游客们用包括希伯莱文字在内的各种语言留下了他们的深深感谢。 在上海出生的沙拉是中国第一个返回以色列的犹太移民。1939年,沙拉的父亲立·伊·伊麦斯从德国和波兰边境,辗转经由俄国来到上海,和一位中国女性结婚,生下了沙拉。 沙拉如今是一家以色列钻石公司的中国地区首席代表,熟悉希伯莱语、英语、中国普通话、上海话、粤语、苏州话和苏北话,她给大儿子取名“以华”,意思是“以色列和中国”。 沙拉说,犹太难民在上海的这段历史,“是不能忘记的”。而且,当年流亡上海的犹太人已越来越少,而且上海的城建日新月异,许多老房子将被拆除,因此应当抓紧时间记录下当年的情况。(完)(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