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帕玛拉特与中国“水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9日17:42 新京报 | |
作者:王海涛 对于帕玛拉特中国公司而言,有一点是可叹的:许多人知道它,不是因为它的产品,而是因为它总部的“崩塌”。翻看帕玛拉特在华8年的闪转腾挪,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这个具有傲慢气质的乳品巨头,太不把中国的“水土”当回事了。等到记者循着帕玛拉特的余震去了解其在中国的分公司的状况时,才发现原来它在中国的经营也已在风雨飘摇之中。 从现有的报道里我们知道,在中国经营8年,没有打出大众化品牌,其主要原因竟然是宣传推广费用受限制所致。 或许,帕玛拉特傲慢地认为,作为一家国际知名的奶业巨头,不需要宣传。但事实上,在节约宣传费用的同时,帕玛拉特在中国的产品却价格偏高。这显然是太不了解中国人的消费心理了。帕玛拉特初进中国的时候,中国的奶业市场还在“萌芽”阶段,当时蒙牛也还是小字辈。前者自大而默默无闻,后者所代表的中国奶企则不知道为中央电视台送了多少广告费。显然,本土奶企更懂中国,在市场经济并不成熟的中国,名牌在很大成都上是喊出来的。 我们相信帕玛拉特的产品在质量与中国同行的产品相比绝对不是最差的,但说其不具品牌优势则并不过分。不幸的是,它选择了中高档路线。在妇孺皆知光明乳品的上海,帕玛拉特保鲜奶比光明还贵,实在让人在找不到让上海人选择帕玛拉特产品的理由。 有人说,事实上中国的消费者是最好“欺骗”的。在中国,许多名牌奶产品一半的成本用在了广告宣传上。但消费者就是认这个。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帕玛拉特不肯“出血”提高知名度而定位中高档,显然急功近利到了“极端”的地步。 跨国企业在中国发扬光大的例子实在很多,而这些企业大多照顾中国“水土”。比如肯德基,到了北京还要照顾北京的水土,尽量与北京的传统饮食“拉关系”。相信许多北京人到肯德基不是为了吃卷着大葱的“老北京鸡肉卷”,相信肯德基在北京的红火也不是因为他们在本土化上的努力,但这种努力背后是对“水土”的敬畏。说是敬畏或许过分,但至少它是一种提醒:提醒自己是在中国做生意。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