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考核新标准现端倪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1日11:54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 |
眼下,由国家行政学院牵头的“公共管理部门的绩效评估和领导人员素质评估”课题,以及由中组部研究室开展的同类课题正在积极进行。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一种全新的政绩观和对干部考核的标准正在形成之中。 “德才兼备”标准空泛 国家行政学院“领导人考试测评研究中心”主任吴江介绍,建国后相当一段时期,我国对干部的选拔和考核主要强调德才兼备。这一标准更多地着眼于干部本身的素质,比较空泛,而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是一个干部具备了好的素质就能够做出成绩的。 真正为干部的选拔和考核标准赋予了具体内容的,是1989年国家领导人提出的“要让那些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进入新的领导机构,要让人民感到满意”。较之过去那种模糊的干部考核标准,强调“干部必须有突出政绩”的标准,推动了一大批干部做出实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地方的干部也出现了弄虚作假、劳民伤财、决策失误等现象。 考核新标准正在形成 中央党校著名党建专家叶笃初教授认为,可以把去年11月底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视为新一轮政绩观提出的开始。这次会议中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 叶笃初说,如果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政绩观新精神与即将公布的《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结合在一起,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种全新的政绩观和对干部考核的标准正在形成和推广过程之中。 中央领导亲自点题 对政府官员政绩的衡量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它的困难之处在于,公共管理部门的绩效很难量化,而且公共管理部门的目标往往是多重而不是单一的。1994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给江泽民同志写了一封信,提出怎样才能科学地鉴定一个干部的政绩,他以省长和部长为例,说现在在考核省长的政绩时主要是看他所在的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但完全看国内生产总值行不行?财政收入很重要,但是不是有了财政收入就什么都好? 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此事。其后,1994年至1996年,中组部出台了一个“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办法及考评标准体系”,并在部分县市试点。 现行标准两个缺陷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吴江说,这套指标体系的某些缺陷或不适应形势的地方明显地暴露出来:第一是它过于偏重经济发展的内容,第二在于,它是按照全能政府设计出的一套指标体系。 吴江认为我国现行的对干部政绩的评价机制比较模糊,具有随意性,常常是上一级领导一张口,就把某项工作作为对下级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最典型的是这样那样的一票否决权,所谓一票否决就是你其他事情干得再好,这件事情没干好就都不算数了。” 吴江认为,我们现在对干部的考核标准,说到底是没有解决以谁为本的问题,各级干部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围绕着领导人的注意力,往往是上级领导重视什么就在什么问题上下工夫。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干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迫在眉睫。叶笃初认为,目前一些干部在实施一些政策的时候不讲成本,一味追求结果,其结果是劳民伤财、浪费惊人。今后对官员政绩的考核不仅仅要看结果,还要看在这些政绩的实现过程中是不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各方面的成本,是不是给老百姓带来了麻烦,是不是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长期研究公共政策的学者列举了几项具体的指标: 上访人数。如果一个地区的上访人数过多,就意味着这个地方的官员在处理基层矛盾方面没有尽到责任。因为根据国家信访局局长的解释,到北京上访的老百姓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问题是可以在基层解决的。 各级官员的廉政程度。如果某一地方出了太多的贪官,那么即使它的主要领导十分廉洁,也无法弥补他们在监督官员违规方面的失职。 劳动就业。如果一个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很高,而它的劳动就业率很低,仍不能说明官员为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市场秩序。有些地方的假冒伪劣产品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是因为这些地方的政府采取了地方保护主义措施,对一些明显的造假行为进行公然袒护和纵容。 除此之外,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保障以及环境保护等指标都该被纳入到新的干部考核标准之中去。(据《新民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