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摘赖宁照片令人遗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2日21:01 京华时报 | |
作者:张麦 新闻主体:为强调中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一度被树为少年英雄的赖宁的照片,最近纷纷从北京市的中小学校园的墙上被摘下。 校方摘下赖宁照片的解释是:虽然也非常注重学生英雄行为的培养,但更加强调学 赖宁事迹的核心表明,主动参与扑火救灾,实属我们今天正在张扬和呼吁的见义勇为精神。尽管也有人对其行为提出一些异议,但作为精神象征,他应当是青少年永远学习的楷模。北京市为加强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首先将见义勇为的英雄形象“倒掉”,有点令人遗憾。 笔者以为,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误读了赖宁形象的本质意义,将赖宁的举动仅仅停留在扑火的表层上,甚至就认为赖宁的行为属于“处世经验的幼稚、行为上的盲从或意气用事”。按此逻辑,《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中有关“敢于斗争,勇敢前进”的训导,以及与赖宁精神具有共同点的雷锋精神,也就不必学习与弘扬了;而且,在这一逻辑的指导下,湖南衡阳大火中牺牲的消防官兵,也可能成为孩子们强化自我保护意识的反面教材。 我们的教育思想把“德”放在首位。而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面对他人不幸所表现出的冷漠已让我们一次次感到寒心。这就足以说明美德对于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程度。而一个人美德的形成,最重要的就在于小时接受的教育。倘若我们仅仅出于教育孩子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而否定英雄的举动,那以后将会出现更多的袖手旁观者,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首先要自我保护。 其实,见义勇为等美德与自我保护并不矛盾,两者之间的本质并没有内在联系。有关方面可能会说,摘掉赖宁的照片并不等于完全否定赖宁的精神。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一做法的实际影响很可能是对人间美德的否定,是对见义勇为的否定,是对“先己后人”思想的肯定。 所以,虽然我们应当强调自身保护的重要性,但我们应当告诉孩子们的是:“每个人首先要有帮助他人的精神和勇气,但在实施这一精神的同时,要注意自身安全。”这样,既不影响美德之传播,又会提醒孩子注意自我保护。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