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行乞讨防不胜防广州乞丐走向“集团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3日10:28 生活报 | |
年前,记者花了2周的时间对广州市的乞丐状况做了一个初步的调查。发现这些平时在普通市民眼里看来除邋里邋遢之外,并无其他特点的“叫花子”却令人惊异地表现出越来越“职业化”的倾向———为了乞讨,他们成规模地走上了“集团化”的道路;为了乞讨,他们划定了严格的内部界限,严禁“同行”手伸过界;为了乞讨,他们已掌握多种博取同情欺骗善心人士的办法……这一切不得不使人感叹:面对这群日趋职业化的乞丐,好心的人们将如何对待? 现象一成规模走向“职业化” 乞丐经常乘坐农夫车,而且还是一二十人呼朋引伴地蜂拥而至,简直成了该地段的一大“景观”。家住天河区车陂路广氮农贸市场附近的王女士带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幕景象。 根据王女士的指引,记者先后三次来到农贸市场外的一间小吃店守候。2003年12月27日7时左右,记者终于在中山大道和车陂路交界处等到了这批在此集散的乞丐。当时,一辆由广园路方向开来的蓝色农夫车停靠在了距离市场不远的路口处,从车厢里接二连三地跃下了10来个神态各异但均衣裳褴褛的人,等五六个年迈的老者下车后,3个年纪稍小一点的又从车上架下来两个残疾人。待全部人下车之后,蓝色的农夫车一溜烟似的沿着中山大道往东开去。 7时30分左右,市场外几家卖报纸的士多开门营业了。而经过近30分钟“整理、修饰”的乞丐们也开始“工作”,分市场内巷道、车陂路方向和东圃镇三个方向开始寻找起自己的目标来。 记者盯上了沿车陂路转中山大道方向前进的“老年乞丐小分队”。在公交车车陂站,其中一名黄衣老者将一个空空如也的破搪瓷碗伸向了记者,一脸的期盼。记者顺势将一个一元硬币丢进了搪瓷碗里,并和他攀谈起来。这名老乞丐告诉记者,他叫李强,河南周口人,58岁,但他的外表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大得多。他自称来广州干乞讨的营生已有两年时间了,由于广州人大方有善心,干这一行收入还不错。 李强告诉记者:“说我们是丐帮,这可不对,我们都是自由组合,是一起租车过来的,好路上有个照应。” 车陂路上一名经常晨练的阿伯告诉记者,就王女士和记者目睹的事情,他也曾在晨练时看见过不下十次。有一次,他还曾看见有一个衣着正常的男子颐指气使地对着他们指示着什么,俨然一副老大的做派。据阿伯回忆,他第一次看见车运乞丐来乞讨,已是大约四五年前的事情了。 现象二 乞丐“同行”成“冤家” “同行是冤家”这句话同样适用在乞丐之间。除了竞争和攀比心理,他们成为冤家更主要是为了生存。 记者曾在体育中心一侧的地下通道里目睹了这样一幕:一名抱着吉他的疤脸男子边弹边唱着《游子吟》、《流浪歌》等颇为苍凉的流行歌曲,因音色不错吸引了不少行人驻足观看,并慷慨地留下了钱。而一直在其旁边演唱的乞丐和另一名自诩身世凄惨的乞丐显然对此大为不满,不停的冲着疤脸男子抱怨:“哥们你这一唱就是三小时,我们也得吃饭啊。” 2003年12月20日上午,类似的事件在天河区五山科贸街五山市场门口也发生了一次。所不同的是,两个乞丐还真就为了市场门口的乞讨位置挥起了老拳,相互打得头破血流。 当时,一个30多岁的灰衣乞丐蹲在市场门口,手持小碗等候出入市场的市民投零钱。可不想他独占山头还没一小时,又来了一个30岁左右拄着拐杖的着旧式军装乞丐,在附近转悠了一会儿后也走到市场门口乞讨。由于他站到了更靠近市场大门的地方,抢了先来“灰衣”的生意,两乞丐便发生了争吵,并随后扭打成一团,双方头部和脸部均受了伤。在旁观者劝阻下,两人才停止争斗,各自回去疗伤了。 现象三胡编故事博同情 去年岁末,记者在北京路采访时,在永汉大戏院对面看到一群人围观。走近一看,发现是一名西装革履的男子在当众要钱。他面前摆着一张白纸,上书自己是来广州考察业务的厦门人,一下火车就被洗劫一空,已经3天没有吃饭,期望各位施舍金钱,为证明身份,他还特意摆出了一张名片。记者问他:“为什么不借钱打个电话回家求助啊?”他回答:“借不到。”“那我帮你拨电话,让家里人过来接你不就行了。”该男子别过脸去不吭声。周围的人马上戳穿了他:“要真是那么饿,把身上的衣服当了就解决了,完全是在这里扮可怜骗钱!” 现象四强行乞讨防不胜防 在广州市中山一立交、广州大道中几个红绿灯交接处,活跃着一批“不怕死”的蛮横乞丐,只要红灯一亮,小车一停,他们就赖在车前不肯动弹,有时甚至拍打车窗乞讨,令不少开车的市民、出租车司机防不胜防。数日前,记者打车路过中山一立交时,一个左手残疾的年轻男子,强行蹭到车窗前要钱,记者掏出相机欲拍下他时,乞丐竟然猛吐口水,并破口大骂。开车司机无可奈何地表示:“这帮人完全是逼着你给钱,这样的恶乞丐比小偷还可恶,你完全对付不了他。” 乞丐的烦恼 同行、下雨和帮主 “你们最怕什么?”就这个问题记者曾和多名乞丐进行过交流。“同行抢生意、下雨挡财路以及帮主收费用。”大多数乞丐都会这样回答记者。 两个经常在广园中路人行天桥附近游弋的老乞丐向记者解释:“碰到下雨的天气,街上的人就会很少,给钱的自然也就少了。所以到了下雨天,街上基本是没有叫花子乞讨的了。” 那两名老乞丐还表示:“成了团伙的都是有老大的,他们负责将人从外地组织来,提供食宿,但讨回来的钱大部分要上缴给他们。交的钱多,帮主就高兴,如果你交的钱少,就一定会挨饿,甚至遭到殴打。”据《信息时报》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