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中日关系应有大局眼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3日15:30 中国青年报 | |
作者:家干 2003年12月11日至12日,日本东盟首脑会议在东京举行。12月15日至16日,俄罗斯总理卡西夫访问日本,讨论建设远东输油管道的有关事项。分析家认为,这两次外交活动有着极强的地缘政治涵意,即突显日本在东亚的存在,以抗衡中国日益扩大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从另一角度看,中日两国客观上再次被推向前台。不管是否愿意,两国必须做出选择,要 关于日本东盟首脑会议,中国有学者认为,这标志着东亚已经形成了东盟中国日本三边关系构架。中日关系将有一个接触合作平台,即东亚经济一体化,从而使两国得以绕开积怨,在一个新的领域展开合作。另一观点认为,假若这个新三角中的中日两国相互争夺领导权,那么,东亚经济合作与一体化进程将是不可能的。就是说,未来中日关系将在三边构架内呈现两种状态,并将决定东亚一体化的成败。由此可见,中国—日本—东盟格局是否会成为中日关系的一个转折点,这是问题的关键。 中日两国有很多积怨。从民间到政府的不信任气氛,一直笼罩在中日关系中。相互间的防范和戒备一直在左右着两国关系的方方面面。其原因何在?一是没有出现一个能让两国消除歧见和增强信任的机遇,再就是美国这几年对中国采取遏制战略,直接反映在日美同盟关系中,如日本走向军事化、导弹防御系统、台湾问题等,加重了中日间的相互疑虑。换言之,推动中日两国消除不信任,走出恩恩怨怨的大背景还没有形成。因此,如何建立信任,取信于对方,是中日关系走出困境的前提。众所周知,培养信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从不信任到信任就更难了。它需要时间、耐心和宽容。虽然国家关系是建立在互利基础上,只有国家利益才是永恒的。然而,国家外交关系甚至商业交往的实践证明,没有信任前提的利益关系和商业竞争是多么经不起风浪和挫折。具体到中日关系就更是如此,为什么呢?因为中日两国比任何一个国家更容易了解和理解对方,这是信任的基础。所谓“一衣带水”的深刻涵意就在于此。但另一方面,文化的、地理的、民族性格上的相通性,可能有利于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也可能是形成偏见和固执的因素(国内有人将其归为国家意志力外交力的较劲)。 虽然目前中日两国仍然处在不信任状态中,但对两国来说,合作是上策、是趋势的大背景已经出现:一是东亚经济一体化;一是东北亚能源合作。 日本是东亚最大的投资国,而中国是东亚最大的市场。双方如果不进行真诚合作,其结果就是资金得不到有效配置,市场不能合理划分。尽管有欧盟一体化的经验可以借鉴,东亚可以少走些弯路。但如果中日不携手,东亚一体化就只是一个空壳而已。 再拿东北亚能源合作来说,“安大线”和“安纳线”之争,就反映了日本对中国的不信任,担心中国利用“安大线”损害日本的利益。由于两个石油消费大国都有影响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消费能力,如果双方以“零和”方式抢占商机,排除对方。试想除了石油分配格局发生变动外,对降低油价能有什么帮助?由此可见,如果两国能找到一条合作的途径,与俄罗斯一起,共同开发和利用远东能源,不仅可以避免因竞争引发的商业损失,更重要的是能降低中日两国之间的不信任感。 从东盟一方看,以在日本本土召开首脑会议的方式,向中国强调,东盟将奉行大国均衡政策。无论中日两国是合作或相互牵制,东盟都将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面对东盟成熟的外交智慧,想必对中日两国应有所启发。历史上小国推着大国走的例子不少。冷战后东盟在与中国和日本打交道的过程中,几乎总是能够主动出击,以超前的眼光布局东亚的未来。东盟主动提出,中国、日本及印度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就说明了这一点。现在,东盟才是真正的主导者,没有东盟的认可谁也做不了主导者。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一部分,是大势所趋。如果将东北亚能源合作放到东亚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应该说中日两国已经迎来了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机遇。 相关专题:新浪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