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童”不愿承受“神童”之重说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6日04:31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 |
曹保印 据《新京报》1月15日报道,只上过1个月小学、年仅13岁的王大可报考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王的父亲对此事的态度是:“我的孩子很平常,不是神童,我认为所谓的神童和天才都是不存在的。”“我到现在还认为,孩子能到学校受教育是最好的选择,让他待在家里是很无奈的事情。” 在一般人看来,这个王大可绝对是“神童”,但他的父亲既不愿承认儿子是“神童”,也没有大谈建立在反对现行教育体制基础上的“育儿经”。相反,他认同现行教育体制。这一切,对那些迷信“神童”以及试图借“神童”推行“神童理论”的人,无疑是一服清凉药。我始终认为“所谓的神童和天才都是不存在的”,而只相信爱迪生曾说过的话:“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我们为何会有“神童”情结?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家对超常规的东西充满好奇,又有盼望通过捷径迅速实现某种愿望的意图,于是都希望“神童”横空出世,以便通过对他们的“解剖”,摸索出“神童”之“神”的“秘诀”,进而达到“制造神童”的目的。 如果大家把“制造神童”当作一种心理安慰的游戏,倒也未尝不可,怕就怕有的人真的把“发现”当成了“发明”,然后再炮制出一套“神童理论”,一边忘乎所以地“指导实践”,一边自以为是地全盘否定传统教育,因为一旦这样做了,很可能会两败俱伤:“神童”没造出来,“人童”却深受其害。 我国的现行教育体制固然有不足之处,也的确需要作进一步的改革,但要改革也必须建立在已知科学规律的基础上,用古今中外成功的教育实践作指导,而不能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所谓“神童理论”。王大可的父亲能用一颗平常心看待他人送给孩子的“神”帽,这也许正是王大可少年有为的真正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