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观察:2003紧张不安的两岸关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8日00:15 人民网 | |
2003年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继续在趋于越来越复杂的同时沿着两个轨迹发展,一方面在祖国大陆推动和台湾社会各界配合下,两岸交流成就非凡,实现两岸“三通”成为两岸的基本共识;一方面由于陈水扁提出“2004年3月进行防卫性公投”、“2006年12月完成台独制宪”、“2008年5月实施台独新宪法”的“台独三步曲和时间表”,加紧“台独”的具体化法制化政策化,两岸政治僵局依然无解。一方面“台独”嚣张活动,增加了两岸关系的危机性,风险性,对抗性;一方面遏制“台独”恶性蔓延的力量在快速增长,反对利 年内陈水扁当局的“台独”活动主要集中在三类: 一是在11月27日通过第一部“台独法”——“公民投票法”,在如何建立“台独机制”方面迈出关键一步,开始以“撤除大陆导弹”、“和平公投”为名加紧策划“2004年3月20日进行防卫性公投”活动。“防卫性公投”是“公投法”结出的第一个“毒瓜”。 二是提出“制宪”,声称要在2006年12月10日“世界人权日”以“公投催生台独新宪法”,在2008年5月20日新“总统”就职日实施新“台独新宪法”。对于陈水扁的“台独时间表”,台联党和李登辉欣喜若狂,提出要组织百万人连署活动支持“制宪”。 三是“台湾正名”。陈水扁和李登辉借助一些“台独”纪念日,指使一批“台独”分子上街闹事。先后出台加注“TAIWAN”的“台独护照”、“去中国化”后的“九年一绩课程纲要”、“高级中学历史课程纲要草案”。对于年内陈水扁当局推出的“台独大满贯”,祖国大陆在反对利用“公投制宪”进行分裂活动时严正指出,要求民主是台湾人民的基本权利,现在的问题是陈水扁打着民主的旗帜推动“公投”和“正名”,以“公投”形式搞“台独”,中国人民绝不容忍、绝不姑息、绝不坐视任何人利用“公投制宪”进行的分裂祖国的活动。 反对陈水扁利用“公投制宪”进行“台独”的斗争,再次提醒两岸中国人,防止“台独”分子铤而走险、避免把台湾推入灾难之中已经成为现阶段两岸关系的主要任务。“台独”势力挑动两岸对立 配合“台独三步曲和时间表”,陈水扁当局在两岸关系上采取许多极端做法,对大陆的诬蔑和挑衅达到空前程度。 一是把选战作为挑衅大陆的主战场,2003年充满“总统”选举气氛,陈水扁当局利用频繁的选举活动,放肆、嚣张地攻击祖国大陆,声称“民进党在2000年时是拼国民党,2004年则是拼中国共产党”,“是台湾人民与共产党的圣战”。 二是攻击“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实践,诬称“香港回归中共才6年就变了,就像回到台湾早期戒严时期、威权时期,这完全是走回头路”,“一国两制”是要将台湾“香港化、特区化、地方化”。 三是利用“非典事件”丑化大陆,把防治“非典”与台商投资大陆、参与WHO和WHA、拒绝海协的援助物资、搞“公投”联系起来,清楚地暴露出陈水扁当局对大陆的极端仇视。 四是编造大陆“打压”台湾的假象,造谣称大陆“一而再、无时无刻、无所不用其极,企图全面封杀、矮化台湾的生存空间”。 五是鼓吹大陆的“军事威胁”,声称大陆始终不放弃对台湾的军事威胁,部署了496枚导弹对准台湾的重要军事、政治和经济目标。为了制造大陆军事威胁的根据,陈水扁当局不时制造所谓“共谍案”,甚至不惜暴露潜伏在大陆的“特务”身份,公布由“特务侦察来的大陆导弹部署情报”。挑动两岸对立已经成为陈水扁当局大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陈水扁当局推行“公开台独”的具体政治行为。蓝军在大陆政策上转向 从岛内政治层面中的两岸因素来看,国亲联盟的政治立场和大陆政策与传统立场出现大幅调整,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国亲两党的扭向表现在三方面: 在“统独公投”方面的反复。面对泛绿军的“公投”造势,国亲联盟先后由反对“公投”转为“支持非统独议题的公投”,甚至在11月13日连战表示要把“统独公投”的底线全部放开。直到投票前夕,国亲联盟才统一认识,由“统独公投法”定位为“宪法公投法”,回到“宪法”规定的“创制复决”范畴的“公投”。问题的关键是,泛蓝军在“公投”问题立场上的改变,催生了第一部可以嫁接“台独”内容的“台独法”——“公民投票法”。 赞成“防御性公投”立法。国亲联盟“统独公投”立场上的动摇,直接后果是同意“公投法”关于“防御性公投”的第17条。陈水扁正是利用此条,在“公投法”通过2天后提出进行“防卫性公投”,作为加快“台独”步伐、挑动两岸对立和打击泛蓝军的选情的主要议题。陈水扁也称,它是“彰显台湾主权的条文,有这一条就够了”。从中可见“防卫性公投”的“独”到之处。 公开声称“不反对台独”。2003年间,国亲联盟多次出现政治立场动摇迹象,偏“独”势力抬头,有人担任陈水扁的“经济顾问”,有人拖延出任“连宋配”助选要职,有人甚至提出要把“中国国民党”易名“台湾国民党”。最为关键的是,在对台湾定位问题上出现很大转变。国亲联盟负责人公开表示“泛蓝不谈‘一中’、不谈‘台独’,但也不反对‘台独’”;“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是主权独立国家,简化为‘一边一国’,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应该看到,政治立场改变的泛蓝军与泛绿军有不同之处,蓝方的“一边一国”更多强调的是“一国两府式的中华民国”,绿方的“一边一国”则完全是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卖国主张;蓝方的“公投”更多的是“创制复决式公投”,绿方的“公投”则完全是分裂国家主权的手法;蓝方的基本路线是“维持稳定和发展经济”,绿方的基本路线是“台独冒进”;蓝方的大陆政策底线是发展两岸关系,绿方的大陆政策底线是要阻挠两岸交流。泛蓝军的变化,客观上起到了不良作用,增加了“台独”的社会基础和意识形态,搞乱了选民的思想。发展两岸交流在继续前进 2003年的两岸交流受到两方面的干扰,一方面是春季流行的“非典”,延误了两岸之间的许多交流项目的实施;一方面是陈水扁当局的“公开台独”步骤,严重破坏了两岸交流的气氛。面对两方面干扰的两岸交流,在祖国大陆的推动下,在台湾同胞的配合下,两岸交流和两岸经贸取得了可喜成绩。 海峡两岸都在思考“三通”。岛内各界特别是工商界对迟迟不开放两岸直接“三通”表达强烈不满。对于“三通”,陈水扁当局先后提出“两岸直航三阶段说”,发表“两岸直航评估报告”,宣布要实现“两岸货运便捷化(间接货运包机)”和单向、经过第三地的“2004年春节包机”。与此同时,陈水扁当局反对把“三通”作为“一个中国家的内部事务”,一再为正在健康和迅速发展的两岸交流降温,宣扬“三通”带来的“军事威胁”,贬低“三通”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利益,一系列行为表明陈水扁当局明显缺乏“三通”诚意。12月,祖国大陆第一次公布了《以民为本,为民谋利,积极务实推动“三通”》说明书,指出两岸“三通”有利于两岸的共同发展,对扩大台湾就业、产业升级和经济稳定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对实现“三通”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 两岸交流势不可挡。在原有交流基础上,实现了年初“春节包机”、共同研究“引晋(江水)入金(门)计划”、“非典”结束后的台胞大陆旅游热、福建渔民救助失事的“经国号”战机飞行员等许多合作项目。台湾当局也先后同意放宽金融证券、广告业、报刊业的交流限制,但也对两岸交流制造了许多麻烦,对所谓台商投资大陆“不轨行为”进行严查和严处,对大陆新娘进行“全面面谈”,对赴大陆的台湾民众进行“连线监视”。在这一气氛下,先后发生“8·26大陆私渡女被溺毙案”、“10·22台海巡队击伤‘闽连渔2336号’案”、制造多起“共谍案”和接连赶走两个大陆交流团体等事件。特别是10月9日通过“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从技术层面上为台当局适应两岸交流迈出一小步,从政治层面看落实修改后的“两岸关系条例”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两岸经贸取得很大成绩。2003年第一次实现两岸经贸突破500亿美元。1月至10月,两岸贸易额为466.3亿美元,同比增长29.4%,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70.4亿美元,同比增长33.5%;大陆自台湾进口395.9亿美元,同比增长28.7%;全年将大幅超过500亿美元。大陆对台逆差为325.58亿美元。在投资方面,今年1月至10月,大陆共批准台资项目3664个,合同台资金额66.56亿美元,同比增长21.6%,实际使用台资27.7亿美元。特别是6月29日,香港与内地签署“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台商对此是“又羡又怨”,担心由于民进党当局的政治设限”,“这不仅使台湾自外于大中华经济圈的整合,而且是在让台湾一步步走向边陲化”。 2003年两岸关系的特点是,紧张不安加交流热络,展望2004年两岸关系与3月选举有很大关系。如果是泛蓝阵营胜选,泛绿阵营会闹得更凶;如果是陈水扁连任成功,推进“渐进台独”更加嚣张。因此,大陆希望的、台湾同胞需要的台湾政局运行稳定、两岸关系顺利发展,在近期内恐怕难于展现。刘 红来源:人民网 相关专题:关注台湾大选 拥护祖国统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