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 大学排行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9日09:27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 |
合肥晚报给中国的大学排“座次”——又一次引来争议。给大学排“座次”,到底有没有必要?为什么每次排名之后都会引发强烈的反响?让我们换个角度看大学排行榜吧。 对高校发展有利 谢绳武(上海交大校长):大学排名历来就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因为涉及社会对一所 两家机构,两种评价体系,排行结果也不尽相同,应该说各有可取之处。如果高校能够好好研究一下这些指标,将有利于学校工作的改进。大学综合排名要达到公正很难。建议有关部门可以每年公布高校的一些纯客观指标,如SCI、EI收录论文,专利数、科研经费等,显示高校具体发展情况。或是对学科进行排名,这样更容易建立起客观评价指标,一流大学不可能每门学科都出类拔萃,而一般院校也有冒尖学科,学科排名对推动高校发展将会起更大作用。 对办学有参考作用 徐明稚(东华大学校长):国外的大学排名分为两种——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相比之下,前者的社会接受度差一些,因为学校分工不同,不同的专业或学科之间难有可比性。 对于大学排名,不能不屑一顾,也不能太看重。有人认为,现在的排名“随机性”太强,便一概否定,但我觉得它虽然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存在偏差,可还是有一定依据的,可以作为参考。同时又不能过于看重,让这些排名指标左右我们的办学方向。 考生关注学科排名 刘金定(向明中学副校长):给大学排名,对高三毕业生填报高考志愿的实际影响并不大。名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根深蒂固,学生不会因为理想中的高校排名下跌几位就不去报考该校。但是,我接触过许多老师、学生和家长,他们都很想了解不同高校同类学科的不同特色和优劣情况,目前这方面的信息太少。我们希望有此类排名,当然前提是这个排名必须科学公正,让学生在报考高校时做到心中有数。 现有评价体系有“软肋” 吴刚(华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对于大学排名,争议的焦点在于评价指标。目前看来,还存在两大“软肋”。 一是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公正的评价指标。国外对大学的评价通常有办学资金、SCI论文、师生比、重大获奖情况、毕业生就业率等指标,借鉴一下可以,但照搬不行,因为我们有自己的办学体制和国情。 二是数据统计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各高校的财政投入、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数、师生比等,有的统计不精确,有的数据不透明,而且获取信息渠道也不畅通,影响了评价结果。 对排名,要多一些宽容 王方华(上海交大管理学院院长):大学排行榜的出现顺应了社会的需求。教育行政部门将大学划分为重点院校、一般院校,这种粗线条的划分,较难反映高校之间的差别以及每所高校的发展趋势。比如,现在MBA和EMBA教育单位很多,其中鱼目混珠的不少,国外一些机构每年都会对此进行排名,成为学生报考的一个重要依据。 对组织开展大学排名的机构,我们应多一点宽容。美国《商业周刊》和《财富》对全球企业进行排名,也是经过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不断研究和修改,才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我们对大学排名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应该给它一个成长的空间,通过不断完善,才能越来越接近本质和真实。 (来源:合肥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