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关注:青春期性教育问题凸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20日11:58 光明网 | |
立秋 雨荷 2004年初,中国出版界亮点凸现,不约而同地开始关注中国少年性教育话题,各大出版社或是引进版权,或是本土创作,都制造了不小的轰动效应。在今年的全国图书订货会上,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隆重推出了《0~100岁性教育读本》打出了全国第一本全年龄全方位的科学性教育读本的口号,引人注目。 北京出版社重点推出了《藏在书包里的玫瑰——校园性问题访谈实录》,用平等和理解的态度探求中学生发生性关系的来龙去脉。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引进了法国第一畅销童书《狄得夫小子》漫画系列。这个脑袋上顶着一撮鸡毛的八岁愣小子童言无忌,道出了每一个男孩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想知道又不好意思问的问题,让小读者在幽默和会心一笑中领悟青春期的奥秘。 长久以来,性问题在中国一直是一个神秘、模糊、让人耻于启口的话题,青春期的性问题更是让家长、教师非常苦恼。然而,信息全球化的现实已不允许家长、老师用“孩子长大后就会知道”这样的托辞。孩子飞快地知道“性”的全部——通过各种途径。如果在这之前没有健康的性教育来作为防御,那么,这片空白一定会被不健康的性知识占领,出现问题再后悔就太晚了。因此,青春期性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 其实我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然而面对当前日益开放的社会,选择哪些内容以及采取何种方法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性教育,以加强青春期性教育的时效性,满足成长中的孩子的实际需求,是当务之急。 1981年,上海率先在中学进行了静悄悄的青春期教育实验,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效果。紧接着,国家教委开始将青春期性教育正式列入学校的教育计划。1987年由青少年研究所姚佩宽教授主编的《中学青春期教育》首次被上海市教委列为中学正式教材。 20年过去了,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社会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与生活方式出现了多样化趋势,青少年身心发展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青春期性教育也逐步从封闭转向开放、从模糊转向清晰,开始以一种理性、科学的态度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性心理与人才发展》、羊城晚报出版社的《孩子这叫性》、学林出版社的《迈入“禁区”的男孩女孩——性与青少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的《走出“性”的困惑》等,都是以一种公开和具体的方式,深入讲解青春期性问题的方方面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青春与性1989-1999:中国城市青少年的性意识与性行为》和广东人民出版社的《未婚先孕状况与分析》用了大量的数据对青春期出现的性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了有力的答案和结果,给家长和教师提供了帮助。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我们的青春我们的身体》则是汇集了《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中有价值的内容,对青少年具有实际的帮助。 引进版权的性教育图书也很丰富,例如海南出版社的《和孩子们谈谈性》(美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这是女孩子的事》(澳大利亚)、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青春期写给女生》、《青春期写给男生》(美国)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的《所有女孩都应知道的》、《所有男孩都应知道的》(德国)等更加自然、亲近、人性化,他们所阐述的孩子们在性问题上真正的需要,特别强调传授给孩子们怎样保护自己安全的性知识。 但是,虽然有了许多和性教育有关的图书,我们还是能不断从各种媒体上看到青少年因为性问题而发生的新闻事件,例如,很多省市的妇幼保健医院做人流的未婚少女明显增多,其中有不少为中学生。有一个女中学生未成年却产下一婴儿,惶恐中将婴孩抛下楼,被检察机关控以故意杀人罪。更有甚者,一名16岁的少年到一家发廊,问有没有“小姐”。在谈好价钱后,给了发廊老板100元,将“小姐”带到一间平房内进行卖淫嫖娼活动,被警方当场抓获。 这样触目惊心的现实是怎样造成的呢?性教育的滞后,性教育图书的高高在上,怎么能够满足孩子们成长中性教育的现实需求?对现有青春期性教育图书出版有何看法,社会各界和在校中学生对此自有说法。 卜卫(中国社会科学院媒体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我认为当小孩成长到青春期的时候需要性知识,也应该得到性知识,这本身就是他的权利,他应该有权了解自己的身体,而且我们性教育的目的不是禁欲,有的性教育加进了女孩子不要穿暴露的衣服,不要穿吊带背心等内容,这是很不科学的说法。我们的目的应该是赋权,给男孩、女孩一种权利、能力,让他有权利和能力支配自己的身体,这应该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以前的性教育目的太成人化、太功利。比如说有艾滋病流行、少女怀孕了,我们要做性教育,但是青少年的需求是什么?他需要什么样的知识?通过什么样的手段能使自己真正有能力来支配自己的身体,这方面做的是特别不够的。计生协做了一个青春健康教育的项目,他们有些理念在所有性教育中都是值得借鉴的。他们的性教育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建议青少年没有性生活,因为他们还没有这样的能力;第二阶段要推迟性生活。基本前提是青少年的性活跃期每个人跟每个人是不一样的,不能统一到24岁之前或是16岁之前。但建议同学能推迟自己的性生活。第三阶段,如果实在不能推迟,就应该了解你的性是健康的、安全的,性别是平等的和负责任的。如何做到呢?他们给了很多知识,而且通过同伴教育让青少年互相讨论,比如讨论自己的未来,未来想做什么?如果在这之前怀孕了会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让大家公开来讨论这个问题,这样的教育就是一种赋权的教育。让青少年最终能够有权利而且有能力来支配自己的身体,而不是说他年龄越大,对他的支配越多,不允许他做这样或那样,应该从少年儿童权利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 李银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 现阶段中国开展性教育肯定是对的。另外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我非常欣赏《藏在书包里的玫瑰——校园性问题访谈实录》一书作者那种“要去追究事实,事实到底是怎么回事”的做法,社会似乎总有一种“驼鸟政策”,就说没这么回事,实际上并非如此。在这20年来,中国已经发生了一场悄悄的性革命。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北京市随机抽样婚前性行为调查是15%,最近计生委的一个统计数字,在做婚前检查时婚前性行为已经有百分之六七十了,社会学的统计上,就是增加几个百分点没准都会是一场革命,而且这个肯定说明人们的性行为和规范观念在这20年里发生了非常急剧的变化。 为什么咱们总是把性说成是很坏的事?为什么不可以让人们有一种观念,认为性是一个很自然的事?如果能够把人们的这种观念转变过来,很多具体的性教育就能迎刃而解了。 孟繁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教育是双方的事情,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完成的,它不是教育者简单地传授一个课堂知识,有些课堂知识是没有用的知识,极其陈旧、落后、保守,如果能够倾听一下被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想法,我认为是特别重要的,它是民主的、人性化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应该是成功的。 闵乐夫(北京教育科学院青春期和家庭教育研究专家) 性教育图书不仅要有科普的价值,还要有一个社会道德判断,它不应仅仅满足于科学知识的普及,而且对人文精神,对于孩子们的社会化成长过程要进行关注,这种图书对于孩子们自我选择行为方式要提供借鉴,因此它们应具有社会道德判断的价值。近日,我看到了一本用学生的故事完成的书《藏在书包里的玫瑰》,书里并不是很强硬地要求学生你要这样,你不要这样,而是说你看这个女孩是这样的,那个男孩是那样的,这个就带有极好的借鉴作用,因为孩子们之间,同龄人之间确实是有更大的说服力。 游川(北京妇产医院、妇幼保健院医师) 我觉得性教育图书不能光告诉孩子们一个一个的故事,一个一个鲜活的经历,同时告诉孩子们应该怎么样去做,有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其实很多孩子出现性问题,最关键的原因是他缺乏基本的知识。从教育途径来说,父母教育的效果是比较好的,但很多父母自己就缺乏性知识。 徐天明(中国性学会会长) 从孩子们抓性教育非常重要。再说无师自通,代价是很沉重的。至于教唆论更是人们的一种心理包袱。一种科学的客观的东西,应该如实地给孩子们讲,如果说怕孩子们学坏,其实是一种奇怪的逻辑。为什么那么害怕科学的知识、真理的声音如实地给孩子们知道呢?而且现在这样一个信息社会,你想封锁它是不可能的,他从各种渠道能够知道很多的信息,只不过有很多是不健康的。 孙云晓(中国少年儿童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教育的倾向很复杂,性教育太落后、太不能适应今天的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失职问题,而是一个事关未来的重要问题。 前些时候我被通知去参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坐在那儿我突然想到:谁来代表青少年的根本利益?他(她)想获得自己有关发育、健康成长的知识,需要保证健康,保持他(她)的尊严,这是青少年的根本需要。谁来代表?谁来关心?再说我们要代表先进?奈幕颐窃谛越逃敝刑逑至耸裁囱南冉幕课揖醯谜舛际欠浅Q暇奈侍狻? 当然,国家教育部、计生委都做了大量的工作,还有青春期教育课,但实际上对学生在这方面的教育还是很不够的,很多有用的知识也是不说的。我想起了联合国有一首儿童诗非常好:“儿童的名字不是明天,是今天。”儿童的成长是不能等待的,一分钟都不能等待,这件事情必须马上做,我希望2004年能成为中国性教育大为改观的一年、突破的一年,有一个健康的起点。 伟峰(高三学生 18岁) 我们希望这种图书不要只描写一段凄美的感情或是很浪漫的故事,也不是着重去描写性行为,而是把中学生的一些很现实的东西摆出来,把他们的一些想法表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评判。家长、老师认为学生对性无知是最保险的。学生最主要的目的是学习,但是我作为学生本身首先要否认这个观点,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的本身有自己的判断力,可能现在的我与初中的我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不一样,但是作为家长和老师,至少应该尊重我们的想法,对于性教育的开展是需要正确的引导,而不是一票否决,一棒子打死。(来源:中华读书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