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只是暂时领先
【总提要】制造业为劳动力密集型,对于同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印度和巴西,以本国制造的产品划分世界市场份额,于自身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即使一体化的欧洲,也在谋求制造业产品身份的统一。“中国制造”的对手们,无不希望出现在“世界工厂”未来的新名录中
【作者】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张金杰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近两年来,围绕中国作为“世界工厂”话题不断。就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而言,如果中国不能称为“世界工厂”的话,世界上就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够得上这一称谓。
伴随着世界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发达国家正在逐步将它们的传统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与国际投资形势的变化,在国际生产体系中,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尤其对于那些在发展中世界同样具有较大影响国家,如印度、巴西、韩国等,中国经济对它们的竞争性影响不言而喻。
无论是中国、印度等其他发展中大国,谁是“世界工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这个国家能否在全球生产体系中找到适宜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并在这一体系中使本国经济获得利益最大化。
廉价劳动力不是唯一答案
显然,成为“世界工厂”的要件,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资源。按照经济学上的说法,生产成本分两种,一种是转形成本,即物质形态的变化;另一种是交易成本。我们的转形成本低于其他许多国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劳动力成本低。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中国大陆制造业的周平均工资明显低于日本、香港、东盟、韩国、台湾等周边国家和地区。
然而,劳动力成本优势并不是吸引外资的唯一决定因素。印度劳动力成本低于中国,但近年来其外资流入规模仅及中国1/10左右。同样,如果与巴西、韩国等国相比,在市场化程度、人均GDP、人均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中国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可能逊色。那么,为什么吸引外资最多的唯有中国呢?为什么大量中国产品被销往世界各个角落呢?
答案很明确:中国吸引外资并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的优势是综合性的,涉及制度与政策因素,劳动力资源及其成本因素,国家文化因素,全球尤其是亚洲华商经济崛起因素等。
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和影响,才使得中国在当前全球生产体系中占据了最重要地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制造业的饭碗都让中国端走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只能处于劣势。当今时代,各国之间呈现出一种“网络模式”的经济联系,而非“雁阵模式”。
中国需要“网络模式”补丁
“网络模式”的特点是合作为主,其坚持理念与宗旨是“合则多赢,分则共损”。在这一发展模式下,各国改变了以往的竞争和赶超观念。积极建立多方面参与的国际产业链,有利于生产、销售和出口,从而形成既有竞争又重视合作的国际分工新格局。
在新的“网络模式”中,中国的主角地位未必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竞争与合作永远都是世界经济及国际生产体系的主旋律。不能适时发现并弥补自身的不足,中国的“世界工厂”称谓也将成为一句虚言。
中国制造业产量和出口规模巨大,但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作为全世界的“玩具工厂”,目前中国出口玩具企业已达6000家,玩具已成为我国出口五大支柱商品之一。但是,在中国玩具出口产品结构中,来样加工型的品种占出口总数的95%以上——企业缺乏自行开发生产的能力,结果卖的多,赚的少。尽管出口连创新高,能生产出世界一流产品,却没有属于自己的世界一流品牌。现在我国出口玩具中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虽已上升到10%左右,但与欧美国家玩具中科技含量占70%左右相比差距很大,这也是我国出口玩具量增而价减的主要原因。
与中国相比,印度虽然传统产业还比较落后,但其在高附加值的高科技领域,尤其在计算机软件领域,则远远领先于中国。而且中印在软件领域的这种差距,目前并未使人看到有缩小的趋势。
中国的不利因素还涉及国际营销方面。以医药领域为例,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国际医药营销体系。现有的中国国际医药贸易绝大部分是效益较低的转口贸易,很少进行直接的国际贸易,严重缺乏国际营销经验。在这方面,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而且落后于印度、巴西等其他发展中的医药大国。
直面新的变化与组合
当然,与其他发展中大国相比,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优势与劣势对比,优势占主要方面。但是,世界经济形势风云变幻,许多机遇稍纵即逝,影响国际生产体系变化的因素是复杂的。
中国对外贸易和外资流入状况的变化,都会使全球发展中国家“网络模式”的国际生产体系发生新的变化与组合,进而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因此,力求知己知彼,在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合作与竞争的过程中,把握机遇并不断修补自己的不足,是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声明:《国际先驱导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