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记录一年来发生在西柏坡村的动人场景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21日11:00 河北日报

  编者按 2002年12月5日至6日,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期间,曾语重心长地嘱咐当地干部群众:西柏坡村、西柏坡镇、平山县的同志们,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中,要向党交一份优异的答卷……一年过去了,西柏坡人交上的是一份怎样的答卷?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如何?春节前夕,记者来到西柏坡村进行采访,记录下一年来发生在这个山村的一幕幕动人场景。

  “总书记前年留下话,咱们小康路上把卷答。转眼又是春节到,今天给大家拉一拉……”1月19日下午,平山县西柏坡镇西柏坡村宣传文化站院内锣鼓喧天,人声鼎沸,一场以“我向乡亲交答卷”为题的春节联欢会正在这里举行(见上图)。朴实的西柏坡人用自编自演的节目诉说着一年来发生在身边的变化,展示着西柏坡人牢记“两个务必”,与时俱进、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

  “在新春佳节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们向党和人民报喜,向总书记报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力伟饱含深情地说,“一年来,我们西柏坡人一刻也没有忘记总书记的嘱托,用勤劳和汗水书写了一份优异的答卷。请新闻媒体替我们向关心西柏坡的人们表示感谢,请党放心,请总书记放心!”

  群众利益记心间

  赶考路上不停步

  一年,只是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个瞬间;然而在西柏坡村,刚刚过去的这一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新形势下如何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总书记的嘱托如何落实?每一个人心中都充满着“赶考”者特有的那种紧迫感、负重感。

  “坚持艰苦奋斗,根本目的就是要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努力,不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总书记的教诲犹在耳畔。去年初,西柏坡村的党员、干部们便认真总结分析本村近年来发展的经验教训,精心谋划新的发展思路。

  西柏坡村是个仅有170口人的小山村,人均只有0.3亩耕地。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全村2/3的户从事与旅游相关的旅馆、餐饮、商业等,旅游收入占全村人均收入的80%。近年来,一些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环村道路年久失修,游客来往不便;村里排水设施落后,一些旅馆饭店随意排污,影响旅游环境;旅馆饭店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旅客不甚满意等。

  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抓起,从最影响发展的地方改起,西柏坡村打响了一场旅游环境建设攻坚战。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资金,他们就多方奔走,争取社会支持。环村旅游路建设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些村民的果树、房屋和坟地,党员干部挨户走访,苦口婆心地做工作,确保工程如期开工。为搞好旅馆、饭馆规范化管理,村里定期请来专业人员,对家庭旅馆、饭馆经营者进行培训,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在有关部门支持下,他们建起了3个污水处理池,使全村污水处理达到了农业灌溉用水标准……

  一系列举措,为西柏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2003年,该村面对非典冲击,总收入仍与上年持平。走进西柏坡村,整洁的街道,家家户户屋顶上架起的太阳能热水器,荡漾在村民脸上的笑容,无不显示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气势。

  “两个务必”永相传

  齐心协力谋发展

  在西柏坡村展览室,每一名来访者在图片面前重温历史,了解村史后,都会被一幅西柏坡村远景规划图所吸引:花园广场,商贸楼,旅游度假村……

  这个蓝图能够实现吗?面对记者的疑问,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力伟坚定地表示:“难度很大,但我们有信心。因为西柏坡村的村史不仅是一部奉献史,更是一部奋斗史。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两个务必’,就是西柏坡人不断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传家宝’!”

  “两个务必”永相传,齐心协力谋发展。在西柏坡村采访,我们耳闻目睹了许多激动人心的故事———

  这是村干部一个普通日子的工作表:早晨,起大早挤班车赶往石家庄市区;上午,办事;中午,2元一碗的面条充饥;下午,办完事赶紧返回,尽量不在外吃饭和住宿……去年下半年以后,村干部跑项目出门多,经费又紧张,他们有的自己垫钱出差,精打细算,省下每一分钱干事业。

  这是干群协力干事业的同心曲:去年村里建设一座水塔,为节省开支,除了技术要求较高的活,都是由村干部和村民出义务工。在修建环村旅游公路、污水处理池的工地上,出现的也都是干部群众并肩奋战的身影……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59岁的老党员阎青海激动地告诉记者:“西柏坡人谨记总书记的教诲,叫响这样一句口号:‘勒腰带,咬牙关,不等不靠;大规划,大发展,勇往直前’。”

  这,就是西柏坡人的精神;这,就是西柏坡的希望!

  文明新风扑面来

  协调发展谱新篇

  阅览室里读书看报,微机室里上网冲浪,文化活动室里打球下棋……西柏坡村的变化,不仅表现在经济的发展上,更体现在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上。

  去年6月,西柏坡村建起了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的宣传文化站,图书室、广播室、展览室、多功能活动室、党员活动室等一应俱全;不久,国家农业部帮建的农民“科技书屋”又正式投入使用,为村民们送来了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

  让老百姓高兴的事还有许多。每天清晨,村里的广播都会准时响起,向村民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其它村民关心的事项;村里的主要街道上建起了宣传橱窗,经常举办除陋习、树新风和计划生育、科普教育等宣传展览;藏书3000多册的村图书室和党员活动室,全天开放,群众可以在这里免费读书、看报、上网查资料;村有线电视开通了党员电教频道,定期播放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电教片;村里还发动那些热爱文艺的村民组成宣传队,利用农闲时间自编自演节目,陶冶村民的道德情操……

  “宣传文化站就是咱农民的‘加油站’。”蔬菜种植户阎建库感慨地说,自打图书室一开,他和村里几个大棚菜种植户就成了这里的常客。靠着在图书室查资料学到的科技知识,他们的蔬菜收益明显提高。“去年10月,出席全国‘百县千乡文化工程’座谈会的代表,还专程来参观俺村的宣传文化站呢!”阎建库的话里充满了自豪。本报记者 辛 强 苏 励 胡博理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