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欢声笑语中送走羊年最后12小时(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22日10:30 海峡网-厦门日报
  13时 水产街前排车龙

  昨日下午1时,路上的车辆明显少了。然而,记者从轮渡拐入开元路,却意外地见到了一条长长的车龙。沿车龙的方向往前走,记者很快便发现了“堵车”的原因——到营平农贸市场(即第八菜市场)买水产的人太多了,出租车司机们都到这里来抢生意了。

  人们挤在摊点前,几条活鱼刚被倒入盆里,马上就被抢了个精光,乐得卖鱼大哥眉开眼笑。“快来买呀,刚捞上来的红虾,一斤只要20元!”一位大姐端着一箩筐虾正在大声地吆喝着,旁边立刻围上来几个阿伯、阿婶,他们边杀价边挑拣着放到塑料袋里。卖虾的大姐操着一口闽南话告诉记者,除夕的生意比较好做,赶着过年,大家也不怎么讲价,自己赶紧把虾卖了,三四点钟就可以回家过年了。

  除了虾以外,市场上最畅销的就是珠蚶和冬蟹了,几乎每个摊点上都围着人。一位买了一斤珠蚶的阿婆告诉记者,根据闽南风俗,每年过年都要吃点珠蚶才吉利。另一位阿伯则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天天都像在过年,所以过年就要吃些鲜的,因此海产品成了年夜饭的主打,“今天光冬蟹我就买了近百元”。本报记者洪钧

  14时 新鲜年糕卖得火

  昨日下午2时,记者来到位于中山路的黄则和花生汤店,不少消费者正围在年糕供应窗口前。一顾客问:“有没有咸年糕?”营业员回答:“卖完了。”站在一旁的经理黄荣华看到咸年糕断货,马上用手机与车间联系,要他们赶紧运来。黄荣华说:“咸年糕保鲜期只有两天,不敢像甜年糕那样事先制作太多。今年年糕卖得很火。年糕,年糕,年年高。过年嘛,大家还是喜欢在家里放一点年糕。”

  黄则和花生汤店早上6点半开门,购买年糕的消费者络绎不绝,很难看到营业员清闲过。年糕供应窗口挂着6个红色的纸盒,这是今年推出的新包装,美其名为“发财年糕”。里面是真空包装,外面是纸盒包装,每盒18元。自家吃的买散装的,送人的买“发财年糕”。“发财年糕”保鲜期可以达到20多天,有的消费者带到香港、美国。

  据厦门饮服公司负责人介绍,运用现代包装技术为传统食品乔装打扮是今年我市年糕供应的亮点。今年该公司首次采用真空包装技术,使年糕有了散装和精装之分,给人以新鲜感,并通过黄则和、好清香和吴再添等老字号供应市民,深受青睐。

  一位住在厦禾路的姓闻的“老厦门”说,去年春节到新南轩排队买年糕,今年黄则和连锁店开到家门口,就近购买很方便。“黄则和”在全市开办60多家连锁店,几乎每个新区都有。

  本报记者 涂孝宏

  15时 喜庆歌碟脱销了

  “喜庆的歌碟?只剩下这两张了。”昨天下午3时,吕岭路碟龙影音店的女店主面对记者,略带抱歉地说,“前几天像《贺新年》、《大锣大鼓迎新年》之类的碟片卖得特别火,几乎都卖完了。”

  昨日记者走访了吕岭路、禾祥西路的几家音像店,据几位店主介绍,春节将至,许多人都希望家里多一点喜庆的气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家里播放曲调欢快的贺岁金曲,一些带有喜庆气息的CD、VCD全线热卖,几近脱销,“不赶早还真买不到”。

  或许是人们都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舍不得在除夕离开家门的缘故,昨天下午记者在几家音像店均未看到人头涌动的场景。下午将近16时,禾祥西路一家音像店里难得地一下子聚集了四五名年轻顾客。记者上前一问,得知他们是寒假留在厦门勤工助学的大学生。“不能回家过年,我们就买几张影碟回宿舍,一起看片子守岁!”一名学生告诉记者。“打算买些什么片子呢?”记者问道。“贺岁片吧,像《手机》、《魔幻厨房》之类的,听说都挺好看的。”他回答。据该店店主介绍,和往年一样,这阵子贺岁片销量也都特别好,好在货源充足,并未出现脱销。

  本报记者 黄圣达

  16时 美丽秀发陶瓷烫

  昨天下午4时,走进禾祥西路的阿华造型沙龙,小店内一片繁忙景象。染发的、烫发的、洗发的、剪发的,近十张旋转椅上坐满了前来打理头发的顾客,橘黄色的灯光增添了温暖和喜庆,欢快的笑语声声入耳。一位年轻女士的满头乌发被十来个夹子分缕夹住,原来她正在接受时下流行的陶瓷烫,只见她悠闲地翻阅着时尚杂志,不时和身边的美发师讨论着各种发型的优劣。“再三比较,还是陶瓷烫最适合我。我要以最漂亮的发型出现在今晚的年夜饭聚会上。”一个五六岁的小朋友乖乖地坐在镜子前,“爸爸,我剪什么头发最漂亮?”小家伙快乐地冲爸爸叫,“你看,我剪这个娃娃头好看吗?”

  禾祥东路上的莱唯女子美容中心内也是热闹非凡。“从早上开始就没停歇过。”女老板容光焕发,话语间带着笑意,“不少女士来做美甲和面部基本护理,都想把最美的一面展现在亲朋好友面前呢。”

  其实爱美的不仅是女性,在海逸会(国际)健身SPA会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上午开始,前来接受面部和身体护理的人就络绎不绝,不少男性朋友还特地来做健身运动。“不少都市白领趁着节假日来会所美容美体,以时尚健康的方式欢度春节。本报记者楚燕

  18时 上班一族买新衣

  除夕18时,记者来到中山路时,只见提着大包小袋的人川流不息,大部分商家都在门前挂上了红灯笼、贴起了红春联,给孩子们装“压岁钱”的红包今年另有新用:几家店铺别出心裁地用小红袋在临街的玻璃窗上拼出大大的“福”字,局口街一家店前的绿化树上更是挂满了迎风飘动的红包。

  较之前两天,逛服装店的人显然少了,行色匆匆的路人受着“年夜饭”的召唤,大都在急急地往家赶。除了堡狮龙、U2等专卖店外,不少百货公司和服装店也都已提前打烊。忙碌了一年,总要犒劳一下自己和家人。平安夜也好,情人节也好,怎么能与辞旧迎新的春节相比呢?

  仔细看看,还未打烊的服装店里大多是一些“上班族”——繁忙的工作让他们无暇顾及选购新衣,但新年新气象,也许他们认为怎么也得买件新衣服。在中山路254号“怡恩”服装店里,正在试一件呢大衣的黄小姐对记者说,“自从参加工作后,这已经第三年了,我总要等到除夕才能挤出点时间来,给自己买件新衣服。”18时15分,大陆商厦对面的一家男装店即将关门了,就职于广告公司的陈先生带着妻子和孩子匆匆赶来,想挑选一件西装。陈先生的妻子告诉记者,他们夫妻年前都特别忙,早早把孩子的新装先行打理好了,现在才轮到自己。

  18时30分,大街小巷的服装店都准备打烊了。店员们一脸喜色,打点着店里的物品,准备回家吃年夜饭。时光如流水,带走的是我们的忧伤与泪水,留下的是喜悦和欢笑。有什么比这新春的祝福更能打动人呢?本报记者陈泥

  19时 团圆围炉乐融融

  俗话说得好,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除夕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

  近年来,上饭馆吃年夜饭渐成时尚,在厦门,各大酒楼的餐位基本上提前一个多月就被预订一空,好清香大酒楼的正宗闽南风味宴就颇受欢迎。昨晚7时,一走进好清香的大门,人声鼎沸、觥筹交错的场面实在热闹,酒楼里已加了几十桌,但是餐位仍供不应求。正在用餐的赖女士表示,在饭店吃年夜饭省却忙前忙后的烦恼,而且饭店气氛也不错。记者发现用餐的顾客大多都点了“团圆火锅、猴年红运盘”等带有喜庆特点菜名的菜,菜肴的品相上更是色彩斑斓。

  在家里围炉也是热热闹闹。家住演武社区的陈先生一家祖孙8口就在家里享用满桌的佳肴,享受那份其乐融融的团圆气氛。他们准备的饭菜可不含糊,热气腾腾的火锅,意味着来年日子红红火火;正在火锅中沸煮的“鱼”和“余”谐音,喻示着“年年有余”;还有俗称菜头的萝卜,祝愿来年有好彩头;吃刚热出来的蚶,暗合闽南话“吃蚶才会大赚钱”的俗语;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他们家4岁多的小孙女用刚学会的祝词:“先上一个菜,祝你有人爱;再上一碗汤,身体永健康。祝曾祖母身体永健康。”一席话逗得大家捧腹大笑,90岁的老祖母连眼泪都笑出来了。

  本报记者 陈心晖 陈立新

  21时 忙忙碌碌航空港

  昨夜9时,是春节联欢晚会播得最热闹的时候,也正是厦门国际航空港最忙碌的时刻。机场值班经理赵海季匆匆忙忙吃过工作餐,就在电脑、电话旁忙开了,所有进出港的航班信息都要从他这里发给民航系统和驻空港单位。

  老赵和他的两位同事几乎每年都这样度过除夕夜。昨天的夜间航班密度比平时翻番,仅厦航在22时后就有10个航班进出港。北京-厦门的CA1801航班是机场提供全面服务的最后一班飞机,除了赵海季所在的指挥中心以外,机场还有至少七八个部门,值机、搬运、特种车辆、登机桥等各有关工种的近20名服务人员待命,在他们的保障下,CA1801航班的旅客顺利降落,今天一早,国航的这架飞机就会起飞。

  同一时间,厦航的飞行签派室里同样是电话不断。对这里的值班员来说,除夕夜和平时没什么两样。据粗略统计,厦航方面,光地勤就有100多人正常上班。值班经理伏少军告诉记者,虽然昨天的航班密集,但公司在运力方面留有余量,能够调配得开,当天的航班正常率达到80%,在冬季多变的气候下,算是相当好的成绩。

  本报记者 赵立

  22时 看看春晚讨红包

  大年三十晚十时许,记者来到槟榔新村东里30号703室。这是一个三口之家——家长陈先生,是个生意人;太太邱女士,是个老师;儿子小陈,今年初三刚毕业。

  除夕夜的陈家可热闹了,十来个人把三室两厅搞得闹哄哄的,家庭的节庆气氛如此之浓,在城里还是不多见的。原来,在十年前为了解决三口之家吃年饭太冷清问题,陈家的好友、同学陈大哥建议——上酒店集体围炉,此后,两个陈家与另一同学钟家的“三兄弟大围炉”一直沿袭至今。大家在酒店吃过年夜饭之后,随机到其中一个家里看电视、打牌、聊天,直至央视春晚结束,才各自回家休息。昨晚,他们还是按照惯例,三个家庭的老老少少齐聚一块看晚会。

  “老妈,我们的红包什么时候给呀?”孩子们还是没有忘记他们的“专利”——讨红包。

  “红包会有的,而且一年会比一年大哦”,邱老师同时出了一道问答题——你们都知道大人给孩子发红包的习俗吗?不知道的不能给。“知道,红色代表喜庆”,“是一种祝福”、“钱可以自由支配......”三个大孩子,你一言我一语抢答道。

  “不够完整,去查查资料吧,搞清楚了,就来拿红包”。三个孩子马上行动,有的查字典,有的上网。一会儿,答案打印出来了,他们一边念,一边把答案递到大人面前——“交换红包”。

  他们的红包都是各自的父母给的,数额还不“小”,都比去年有所增加。钟家姑娘已是大学生了,她拿到的红包是500元。大陈已是大二学生,在外地读书,他的红包是300元的购书卷和一张银行IC卡;小陈同学则是500元的现金,他的父母还给追加了一个条件,花钱项目必须经三人共同审议通过。本报记者晓琳
昨日,不少美容美发店生意火爆。(王协云 摄)
  昨晚,市民群众纷纷走出家门到餐馆酒楼享用年夜饭。(姚凡 摄)(厦门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