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问题富豪警示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24日07:15 扬子晚报 | |
1989年,《新闻图片报》因故停刊,刘波奔向海南,投靠了先期进入《海南特区报》的四位图片报故交。当时,其他四人都在《海南特区报》当记者,但刘波却去做发行。据说,刘波先是以做发行之名向报社借了8000元钱,但他拿了这笔款项后,却只在报社呆了三个月就离开了,并没有做什么发行业务。8000元钱在当时可算为一笔巨款,来自图片报的四位湖南记者均受到株连,被报社扣了数月工资以作惩罚。 刘波离开海南后,旋即返回株洲用这8000元钱办了个保健乳罩厂,但这个厂也并不成功,但刘波擅长“公关”的才能却在此崭露头角。他居然以乳罩厂之名,从当地银行贷到了80万元的款项。 刘波重返海南之时大概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此时他对周围的湖南老乡声称,他已办有六七家工厂。这个时候的刘波经常随身携带一个密码箱,走到哪儿就“啪”的一声打开箱子,掏出里头的“保健乳罩”、“秘方药酒”等等,声称是自己工厂生产的,进行推销。 刘波早年在海南的朋友说,当时刘波初来乍到,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处处竭力结交湖南老乡。一个经典的故事是,当时一个湖南人在海南的政府机关里当个不起眼的小官员,斯时恰逢此人的孩子高考分数不够,而刘波打听到另一个老乡的老师是某大学的院长,于是刘波便左右牵线,自己掏腰包宴请,最终促成这个官员的孩子被破格录取。过了一两年,这个官员升任一个重要岗位,感于刘波昔日在其位轻权薄之际的鼎力相助,遂投桃报李,为刘波打开了许多方便之门。于是,在海南的几年成为刘波从“小倒爷”转型为“儒商”的关键几年。他一手做房地产项目,一手办起了医疗保健公司。这时,文人出身的刘波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对于资金的渴求。有了与银行打交道、贷到80万元款的经验,这一次他轻车熟路、故伎重施,居然从株洲和长沙的建设银行贷到了4000万元。这个时候的刘波已经“深谙其理”,这个“其”当然指的是银行借贷。刘波以8000贷80万,又以80万贷4000万……滚雪球似的发展了起来。 与此前办工厂几乎全部失败相比,刘波在1992、1993年间在海南炒房炒地,倒是的确赚取了第一桶金。也就是这个时候,刘波日渐显得神秘起来,他“经常渲染与官方的关系,暗示自己有显赫的家庭背景”。 从结果看,在刘波的职业生涯中,海南是他生意的起点,为他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刘波在海南注册的三达企业和诚成集团,成为他后来资本运作的两枚棋子。 而这时他也寻找到了“三驾马车”中的最后“一驾”李长兴。李长兴比刘波年长两岁,曾任湖南株洲市建设银行、长沙市建设银行科长、行长,后任海南诚成企业集团副总裁。资深的银行业背景成为李长兴获得刘波信任的理由。 刘波在海南命运的转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真正让他风生水起的是编辑《传世藏书》,从此他从草莽英雄摇身变为“文化商人”。《传世藏书》这部大型图书的成功是刘波神话的原点,也是诚成文化神话的原点。观察人士评论说,这是刘波在文化界与金融界找到的一个完美的结合点。 倘若现在,《传世藏书》很可能只是片瓦击水,击起小小波澜,但在10年之前,情况可大不相同。当时社会上有一种整理古籍的热潮,台湾首先出版了《四库全书》,而刘波出版《传世藏书》也正是搭上了这列快车。许多著名文人都愿意参与,觉得整理古籍是文人的责任。 《传世藏书》的编辑从1992年起到1996年止,共收书1234种,总字数为2.76亿字,《传世藏书》汇集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各门类、各学科的学术经典,涵盖经、史、子、集,以传世善本或公认最好的通行本为底本。已过耄耋之年的国学大师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亲任总编辑,共计约请了八个城市28个单位的3000多位专家,一同参与整理编校。换言之,《传世藏书》极有卖点。在此之后,中国图书市场上才大量出现此类书籍。因此,《传世藏书》甫一面世,就立刻在出版界和文化界引起轰动。(8)欧阳逸飞(新华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