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拆墙铺路”引进人才 变成无“围墙”城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26日10:43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 |
四面八方的人才流,引来奔腾不息的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项目流,成为推动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股股活水。 成都市彻底打破阻碍人才合理流动障碍壁垒,拆墙铺路、开门扫屋,构建全方位人才“绿色通道”。去年6月至今年1月中旬,已有上千名中青年专家、科研成果带头人、中高级专业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专长的人才,从全国各地来蓉办理了落户手续。 当初,为解决引进人才在配偶随迁、子女上学、住房租购等方面遇到的多种困难,成都市在全国率先推出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急需、短缺的技师等6种人才,实行《人才专项居住证》制度,外来人才可享受常住人口待遇。 然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尽管成都市在部门、行业、身份、户籍、所有制等方面降低了门槛,但伸出的橄榄枝并未使人才引进和流动不畅得到根本改变。用人单位各自的“土政策”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要真正使成都成为一座引进人才没有“围墙”的城市,必须把拆“外墙”延伸到拆“内墙”,把开“大门”延伸到开“小门”。市委、市政府大刀阔斧清除不合时宜的文件370余份,撤销不合理的规定830多条,积极营造“净一方水土引八方人才”的环境,搭建“聚八方人才建一方热土”的平台。原籍北京市、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和高级工程师职称的鲁京序,曾在国家烟草总局工作,是国内烟草行业的一位有名专家,去年6月第一个来蓉办理人才《居住证》,应聘为成都卷烟厂副厂长后,才华得到充分施展。 成都高新区内有1000多家企业。针对一些企业福利分红拉不开差距、诚信基础薄弱和家族式管理、职业经理不独立等导致引来人才留不住,频繁“跳槽”的问题,高新区在净化环境中从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入手,探索“整合人心”的内在激励机制,从“股权划分”、“年薪待遇”、“充分授权”、“直接反馈”等方式改起,既调节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者自身的人力资本价值周期,又给人才以安全感和成就感。目前,全区吸引了6000多名留学归国人员、国内外专家和高层次人才,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两大产业。人才资源聚集产生出人才资本裂变的巨大效益: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占全省的57.3%、全市的74.3%,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已超过50家,1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这里投资设厂。 推行“首席专家”制是成都“拆墙透绿”引进人才的另一个突破点。这项制度以首席专家为核心配置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以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创造潜能,在经营管理上放开手脚干,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省中药研究所一位首席专家,曾被浙江大学一位院士邀请到该校任教,但他认为在成都创业更有奔头而留了下来。这位39岁的博士研究出一种新药,以580万元转让给了川内一制药厂。 政策给人才出路,人才给企业财路。成都市在30多所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推行了科技成果作价出资入股制度和专利基金制度一系列改革举措,激励有本事的科技人才到企业显身手,放手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进市场增效益。电子科技大学成建波教授等研制的新型背投电视机被列为成都市重大产业化项目,此项成果作价3300万元,吸收民间投资8700万元,建立了成大正元公司,开始产业化生产。 陈晋川杜胜歌本报记者罗仁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