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位香港科学家的祖国情怀 访香港中文大学辛世文院士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27日21:26 新华网

  新华网香港1月27日电(记者廖翊)办公桌上,一盆水仙散发馨香;墙壁上,一帧水稻含露吐穗。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辛世文教授办公室的两丛绿色,让人浮想联翩。

  辛世文教授今年61岁,一生与植物打交道,在农业生物技术方面取得了开拓性成就:1979年成功克隆菜豆储藏蛋白基因并发现其内含子,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克隆植物基因的科学家;1989年,通过基因导入技术,将种子蛋白质氨基酸(钾硫氨酸)含量提高了30%,成为
世界上运用生物技术提升植物必需氨基酸含量的第一个成功例子……然而,在这位名满世界的科学家心中,“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荣誉有着非同一般的分量。

  “这是对我的最高褒奖!”在接受记者的祝贺时,辛教授说。

  辛世文教授抗战时期出生于广东湛江,在香港完成大学学业后赴美留学,获得美国威斯康辛州大学博士学位。此后任美国大西洋富田石油公司首席科学家、夏威夷大学教授等优渥职位。然而,他却于1996年慨然只身回到香港中文大学,担任生物系主任。

  “我自幼生长在中国,经历过战乱和饥饿,对中国的粮食问题很忧虑,希望自己的研究对祖国有用。香港与内地联系紧密,有利于我的研究。”辛世文教授如此解释自己的选择。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1980年开始,辛教授每年自费回到内地进行考察、讲学。他得出的结论并始终坚持的理念是:中国要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必须充分利用生物技术。他认为,“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是历史的进化,是不可阻挡的科学洪流。

  他说,去年中国水稻基因图谱的诞生是一件大事,对中国农作物的改良具有重大意义,但数万个基因必须克隆出来才能运用,发挥效应。以前中国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中国科学家应加强合作,努力将这些基因变成中国的知识产权。

  他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了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合作的“高级杂交水稻”项目:

  “杂交水稻的贡献是将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20%以上,存在的问题是营养不高,只是二级米,我们的研究是将四(禾旁加夌)豆的高赖氨酸转移给杂交稻,这样就可以将其现有的4个单位的高赖氨酸含量提高到5.5个单位以上,大大提高了杂交水稻的营养。这一实验已获得成功。另外,我们还研究将影响杂交水稻品质的‘直链’和‘分链’基因取出,按照一级米的品质标准调控其‘直链’和‘分链’的比例。这样生产出来的杂交米,不仅高产,而且优质,营养丰富。目前,试验进行得很顺利,我和袁先生等内地同行合作得很愉快。”

  这些年,辛教授的许多时间是在内地度过的,他的影集记录着他与袁隆平等内地同行在田间地头的工作情景,那份融洽与亲密让人看了很是感动。

  辛教授表示:“香港有自己的优势,科技发达,与国外科研界联系密切,信息快捷;内地科研基础雄厚,人才众多。两地有很大的互补性,合作空间很大。”

  转眼间,辛世文教授回到香港已经8年。谈及当初的选择,他感到很欣慰,认为不仅发展了自己的学术和科研,同时做了对自己祖国有益的事情。

  “粮食关系到国家安全,我是这样看待我的工作的意义的。”辛世文最后说。(完)(来源:新华网)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