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创意过年,尽显广州激情(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28日09:57 南方都市报
  2004创意过年春节秀之创意盘点

  创意过年,尽显广州激情

  并非皆大欢喜,也有失落迷惘,但他们坚信未来要靠自己打拼

  大年初二,一股强烈的寒流使广州陷入罕见的严冬。“彤云密布锁高峰,凛冽寒风,银河片片洒长空”,北国景象几乎“Copy(复制)”到了岭南。

  上午,记者来到廉租户江雪葵家,只见屋里冷清、寒伧,只有江家女儿的欢笑,才让人感受到丝许过年的滋味;下午,另一名记者家里大聚会,她正巧与我住一个小区,便来我处小坐,借以暂时逃避喧嚣。她的一脸喜气,分明传递着大家族大团圆的热闹。

  这不是过年状态的两极,只是不同家庭生活状态的缩影。或锦衣玉食,或小康人家,或拮据度日,都有自己的乐子,过起年来都是有滋有味。我们忠实地记录下他们,他们的过年,他们的家庭,他们的创意,通过这些,展现无数新老广州人烘托出的这座城市的底蕴与活力。

  过年,劳作后的犒赏

  过年始于何时已无据可考,可以肯定的是,过年源于农耕时代的丰收祭祀活动,去旧迎新要体现出一种气氛,仪式便必不可少,贴春联、放鞭炮、拜神、吃团年饭、走亲戚、拜年等等。在一年的紧张劳作之后,这些活动是对人们神经的松弛,也是对收获的犒赏。

  “淡化过年”论者认为,过年使工作停顿,人们突然变得游手好闲奢侈浪费,整个社会在消耗财富而未创造财富。

  从经济意义上说,“淡化过年”的确有充分的理由;从社会意义上说,“淡化过年”则大谬矣。我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末能记事起,进入腊月便眼巴巴盼着过年,换身新衣吃顿饺子扔个鞭炮,便欢天喜地。如今再以这种方式过年,小孩肯定不干,自己也会觉得无趣。物质意义上的过年,不由得人不淡化,精神意义上的过年,不但不能淡化,还要强化呢。

  春节作为民俗性节日之首,在维系家庭和睦进而促进社会稳定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释放精神能量的空间,让人们在宣泄情感中享受群居的乐趣。

  无论群体还是个人,都需要一段闲暇时光,摘下沉重的面具,还原自我,让匆忙的、功利的、焦虑的、孤独的人生脚步稍作停顿。

  所以,既然祖先已经在我们的骨子里打上了春节的烙印,对这一薪尽火传的传统,除了尊重,更应该珍惜。

  家庭,过年的细胞

  2003年春节,我们以行业为切入口,展现了一群特殊广州人的春节生活,如抓贼的警察、扮靓珠江的环卫工等等。通过职业,他们展示了人格的魅力。今年,记者笔下的人物脱去了职业的外套,回到家里,他们则更加亲切自然。

  在所有民俗性节日中,春节的“团圆”味最浓,维持家庭亲情的功能最强。节日中最重要的活动,非一顿团年饭莫属。游子远去异乡千里迢迢回家,就是为了赶上这顿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族文化是中国人际伦理文化的基础,家人聚首,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之乐,有了这样的和睦氛围,才有社会的和谐气象。

  东北人姚老太一家是美满富足大家庭的典型(见1月23日报道《闹腾,闹腾,东北人叹羊城》)。美满富足不足奇,这样的家庭比比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姚老太长子的感慨:“家庭意味着我的一切,有和睦的家庭才有幸福。”原来,姚老太长子在父亲去世后挑起了照顾弟妹的重担,如今苦尽甘来,倍感持家不易。另一户人口更多的大家庭,也是一团和气(见1月27日报道《合家欢,儿孙乐煞老西关》)。这一家给我印象最深的则是宝玲姨妈娘儿俩都要给自己的妈买房——34岁的女儿给68岁的妈买,68岁的女儿给88岁的妈买,正应了一句老话“娘挂闺女,记在心里;闺女挂娘,急断肝肠。”人间真情,盖莫如此。家和万事兴,无数个姚老太、宝玲姨妈这样温馨的家庭,使国家这个“家”祥和、安宁。

  “淡化过年”论者倒也没有激进到主张取消过年,他们的“淡化”含义是:将春节视为一般的“黄金周”即可,何必非要单位团拜家人团聚。我想,他们看低了家庭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也曲解了亲情对健康型人际关系的意义。

  家庭是我们的吃喝拉撒地,也是我们的精神归宿地。甚至可以说,没有家庭是法律不允许的——法律上每个人都得有个住所,否则法院发传票找不到地方送达。所以,没有家庭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过年若不以家庭为单位,便几乎体会不到“年味”。

  创意,家庭的激情

  节前征集家庭的启事刊出后,反应之热烈是我们始料不及的。一名开酒吧的老板约一些单身艺人来一起守岁;一个从武汉来的家庭在广州开了一家餐馆,经过几年打拼,已经成了气候,春节正逢老人生日,准备好好操办;一个三口之家要自己开车回浙江老家过年,然后畅游华东……

  我们提出的“创意”要求并不高:只要自己认为比以往过年有所创新就行了。我们相信很多家庭过年都有创意之举,我们更被报名者热爱生活的激情所感染。因为激情,他们愿意走上版面,将过年的喜悦传递给千家万户。

  为了让自己更贴近广州,李少峰不图赚钱开花档(见1月22日报道《卖花,卖花,安徽小伙自夸》);为?思跚岫杂胁∨乃寄睿严壬萍杭叭耍厦盘椒貌屑踩耍?1月26日报道《倍思亲,助残扶弱了寸心》)。他们的过年创意是主动构思并付诸实施的。而廉租户江雪葵一家9年来首次离开拥挤的老屋,单独过年(见1月24日报道《新房梦圆,过个自在年》),似乎只是生活条件的改善而不够“创意”,但这家人体现出来的顽强、乐观,为改变自己付出的努力,仍然打动了我们。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过年,正是我们民族的象征之一。事业需要创意,生活需要创意,过年也需要创意。

  广州,因创意而精彩

  6天报道,6种不同类型的人群跃然纸上:老广州殷实之家、老广州清贫之家、新客家大家庭、打工仔单身汉、白领人士、自由职业者。他们基本能代表大多数广州人有创意过年的心情,但并非皆大欢喜,也有失落、迷惘、忧伤。这正是很多广州人生存状态的写照:务实、乐观、豁达,坚信未来要靠自己打拼,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由于新年,大学生流浪歌手王建东的街头放歌显得不同寻常(见1月25日报道《我心激荡,街头开个唱》),他在为演绎新生活定调。王建东的自在和广州的宽容在这场街头演唱会中,同时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有了海纳百川的胸怀,广州多元的文化特征显示出蒸蒸日上的朝气。蔡阿婆家的热闹、姚老太家的富足、江雪葵家的苦中有乐、李少峰的自得其乐、费先生的助人之乐……他们打拼生活,他们也享受生活。

  他们活力四射,所以广州精彩无限。

  他们创意非凡,所以广州世态万千。

  记者手记

  走近百姓走进生活

  作为“创意过年春节秀”的策划人之一和编辑,我跟随记者探访了卖花小伙李少峰和廉租户江雪葵。不到江雪葵家,不敢相信广州还有如此清贫的家庭,更难感受政府帮扶他们的巨大努力。以平民的视角接触采访对象,才能看到他们的原生态。过年当然要喜庆,报道的主旋律是向上的,但生活不能粉饰。记者们的平民眼光和平静心态,让我们不自觉地融入了笔下人物的过年生活中。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邹高翔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柴春芽 梁音

  蔡阿婆家热热闹闹过新年。本报1月27日报道《合家欢,儿孙乐煞老西关》。 摄影:本报记者 柴春芽 梁音

  费先生助人为乐。本报1月26日报道《倍思亲,助残扶弱了寸心》。 摄影:本报记者 柴春芽 梁音
  自在的王建东。本报1月25日报道《我心激荡,街头开个唱》。 摄影:本报记者 柴春芽 梁音

  苦中有乐的江雪葵一家。本报1月24日报道《新房梦圆,过个自在年》。 摄影:本报记者 柴春芽 梁音
  富足的姚老太一家。本报1月23日报道《闹腾,闹腾,东北人叹羊城》。 摄影:本报记者 柴春芽 梁音
  李少峰自得其乐。本报1月22日报道《卖花,卖花,安徽小伙自夸》。 摄影:本报记者 柴春芽 梁音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