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解读“东郊突围”(上)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29日03:36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2003年12月6日下午2:30,随着“……5、4、3、2、1、起爆”的口令,成都市最大的工业企业———东郊攀成钢公司内4根75米高的大烟囱轰然倒下。

  老烟囱沐浴37年风雨,见证了成都工业发展历程。攀成钢的老职工百感交集,人群中有人轻语:一个时代结束了!

  当浓浓的烟尘散去,人们关注的是,东郊能否浴火重生?

  如凤凰涅磐(音),东郊这个老工业基地,正演绎着一场国企“突围之战”。

  绝地求生,路在突破“双重围困”

  岁月荏苒。东郊,新中国成都工业根基的所在已显出苍老。

  世纪之交,成都城市建设定下向东向南发展战略后,东郊工业区这道“围墙”挡住城市向东前进的脚步:“三废”问题突出,“热岛效应”明显。“你看钢管厂那4根烟囱,‘黄龙’滚滚,还有什么人居环境可言。”市民这样说。

  而东郊工业区内169家规模以上企业、322亿元总资产、15万职工也被围困在二环路、三环路以内,拥挤在14平方公里的地域,狭窄的空间使企业拳脚难施。“公司挤在东郊万年场,那些进口的机械精密加工的设备总不能放到楼上去生产吧。”2003年12月22日上午,成都银河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斌在新都区龙桥镇的新厂区对记者回忆。

  旧体制之“围”更使东郊大部分国有企业踯躅难行。2000年,东郊169户规模以上企业的利润总和为亏损5979万元。

  突破地域和体制的双重围困,成为东郊复兴的关键。2001年8月,成都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般的气魄,作出对东郊工业区进行结构调整的重大决策:东郊企业走出东郊,向新都区、青白江区、高新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转移。这一后来被简称为东调的决策决定性地改变了东郊的命运。

  2001年8月,时任市长的李春城冒着酷暑连续到成都冶金实验厂、前锋集团公司,定下第一批“吃螃蟹者”的名单,要求有关方面“大胆干起来”。

  企业搬迁后的东郊土地,“腾笼换鸟”,“退二进三”,通过综合整治和开发,形成一个生活居住、金融商贸、物流配送、科技产业、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全新城区,提升城市品位;企业以搬迁为契机,国有资本从一般性竞争行业全部退出,通过招商引资、联合重组,实现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

  波澜壮阔的“东郊突围”以企业搬迁这一看似简单的形式揭幕。其背后的深意是使“搬迁”成为从根本上改变成都工业格局的战略大转移。

  壮士断腕,突围贯穿“一条主线”

  2003年1月16日上午10时,成都市国土局土地拍卖中心拍卖大厅内座无虚席。被称为东郊搬迁改造第一块“金土地”的成都前锋集团旧厂址被推上拍卖台。13轮竞价,57.674亩土地以每亩176万元成交。

  57亩地———前锋旧址的一半,卖得上亿元资金,第一批东调搬迁试点的前锋集团200亩新厂区所花的资金也差不多就是这个数。东郊结构调整起步就遇到两大难题困扰:钱从何来?人往哪去?破解难题,人们熟悉的路径有三:企业自救;银行“输血”;财政救助。

  “东郊老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69.5%;银行鉴于东郊企业大多困难的实际和自身风险不愿放贷;市财政更没有钱。我们感到压力巨大。”市经委主任谢瑞武对记者回忆。

  三条路都走不通,上百亿元资金哪里来?保证东郊土地增值,以东郊与郊县的级差地租作为搬迁资金———资源变资本,市场之“手”在东郊舞动。

  改善东郊的城市功能,2001年11月启动投资30多亿元的沙河整治工程;加强全市房地产用地的宏观调控,引导房地产企业到东郊开发……

  “企业搬迁在前,土地收益在后,如何在企业不停产的情况下使企业的土地出让收益放在搬迁前的新厂建设上使用?”

  具有创意的“基价收购,全额返还”措施出台:由市土地储备中心统一对搬迁企业土地进行收购,向银行信誉融资后按评估价的65%—70%先付给企业用于新厂建设,然后从土地供应时机和土地包装上调控土地升值,进行公开竞价拍卖。所得款项在扣除有关费用后全额返还企业。

  “时间差”战术使东郊的土地资源加速转化成巨大资本:九眼桥侧的成都保温瓶厂的17.5亩土地以每亩500万元的价格拍卖成交;成发集团的1000多亩土地基价收购资金达5.56亿元。东郊搬迁企业可腾出的土地有1.5万亩,可筹集的搬迁资金在150亿元以上。

  民间资金也融入东郊结构调整。企业在搬迁过程中改制,吸收职工和民营企业资金入股。到目前为止,东郊搬迁企业共引进民间和其他资金20亿元以上。

  东郊搬迁企业职工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办法多样:规划建立都市工业园转化一批;兴办第三产业转移一批;岗位技能培训则使1万多搬迁企业工人在技能上得到提升。

  土地、资金、人才三大资源在“市场”这一大舞台不断向资本转变,贯穿东郊突破“双重围困”全过程。到2003年底,已累计启动8批共124户规模以上企业搬迁改造,涉及总资产270亿元、职工13.23万人。攀成钢、热电厂、卷烟厂、成发集团等成都几大国企巨头均跻身其中。前锋集团、银河创新公司等29家规模以上企业已在新区竣工投产。

  ?霸苹?2010年左右完成东调,但进程快于设想,到2007年,就能完成这项工作。”成都信心十足。

  编辑点评

  巧用市场之“手”

  成都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涉及10多万职工、上百家企业、数百亿元资产。动作和气魄之大,前所未有。另一个前所未有是困难之大。

  以先进的经济思想和经营理念为先导,巧用市场之“手”,叩开土地资源转变为土地资本之门,吸纳大量社会资金,较为妥善地解决了搬迁企业职工安置分流问题———成都东郊突出“重围”的实践证明,“三个转变”是发展新跨越征程中摧城拔寨的强大动力。只要切实推进“三个转变”,创造性地工作,没有不能克服的困难。

  成都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是改造老工业基地,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的精彩之笔。推进“三个转变”,巧用市场之“手”———成都能做到的,各地特别是各老工业基地应该也能够做到。

  本报记者邹渠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