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三农”·系列报道· 农村教育托起新希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30日05:06 青岛新闻网 | |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始终是青岛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课题:让每个学龄儿童都受到应有的教育,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这些殷切的话语化为一系列强有力的行动。几年来,青岛市以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为重点的教育综合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效,全市现有农村中小学1300余处,在校学生87万名,幼儿园2000多处,在园幼儿11万名;农村学前、小学、初中、高中段教育普及率分别为90%、99.99%、99.98%、82.6%;166处普通中小学通过了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验收,19处职业学校被评为市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39处幼儿园被评为 努力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保障机制,增加农村教育投入 曾几何时,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今,到市郊大地转一转,你会看到:一座座投资巨大的高档中小学校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差,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也在逐步跟城里接轨…… 关乎农村教育的一系列巨大变化正在不经意之间发生。平度市同和街道办事处自筹资金1400多万元建设的中心小学,除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还拥有现代化的大型运动操场;如果你到胶州,从各级党政干部到一般百姓,不会仅仅满足于带你去逛逛高凤翰纪念馆,看看胶州大秧歌,更多的人将会带你去他们的一中参观,个性化的建筑、优雅的校园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等等,无不让人留连忘返;来到平度一中优雅而宽敞的办公楼大厅,你会看到对面墙壁上镶嵌在猩红挂毯上的十几个镀金大字:“为社会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毋庸置疑,先进的办学理念正成为推动我市农村义务教育奋进的火炬。同时,理念催生的改革,保证了对农村义务教育充足的资金投入。 2002年,我市全面推行了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改革,镇初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命以及教师的聘任、调配交流等实现了区市教体局统一管理,教师工资建立了区市统一发放制度,目前,市郊三区教师工资全部按青岛市标准统一足额按时发放,农村五市均达到或高于山东省标准。 为确保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我市重点立足“双高普九”,强化责任和监督。2002年市政府与五市三区政府签订了《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书》,将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纳入区市领导任期责任目标和年度责任目标,对工资发放、公用经费增长、学校布局调整、危房改造等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促进了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几年来,胶州市政府多方筹措教育经费,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一直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2000年以来,这个市共计拨付城市教育费附加1897万元,农村教育费附加6072万元,其他渠道筹集地方教育费附加890万元,社会捐、集资2189万元。 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结合,努力完善农村教育体系 胶州市有一句口号,曾经让人们无数次地感动——“集中一切人、财、物,办好每一所学校”。也许正是因为它的感召,去年该市各镇共投入2000多万元,新建、扩建校舍4万多平方米,使初中学校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其中,胶北镇在财力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投资200多万元,为中学建起了教学楼。在城区,阜安街道办事处投资1200多万元,新建了阜安中学;南关办事处管理村垫资800万元,新建了深圳路小学;云溪街道办事处投资200多万元,新建了昌新小学;中云街道办事处投资100多万元,新建方井小学教学楼。 据统计,胶州市利用两年时间,新建、改建学校50多处,撤并学校92处。小学数由过去的230处调整为128处,平均每个镇、街道办事处只有7处,仅占过去的55.7%,而覆盖能力却由过去的3304人,提高到6093人,进一步提高了办学水平。 胶州教育事业的发展仅仅是一个缩影。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青岛农村学校的发展正在遵循着这么一条规律: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平度市,用了3年时间,总投资1500余万元,改造中小学危房5.5万平方米,基本消灭了危房,并以每年一所的速度,斥巨资兴建了高标准的南京路小学、实验幼儿园、平度一中新校、实验中学等一批高标准学校。目前,平度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装备档次显著提高,规模效益日益显现,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大为改观。小学实现了音乐、美术、体育教师专职化。非镇(处)驻地中小学都开设了计算机和英语课,大大缩小了城乡之间办学水平的差异,为农村孩子提供了相对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来自市教育局的统计显示,我市义务教育以布局调整为突破口,在均衡发展方面已迈出重要步伐。针对农村学校规模小、布局不合理、校际差距较大等问题,以乡镇为单位,重新规划农村乡镇中小学布局。1999年以来,全市农村共筹措资金近5亿元,撤并初中、小学1123处,新建、扩建中小学878处;利用小学、初中调整后资源,1997年以来,全市农村撤消混合班1190处。在布局调整基础上,以办好每一所学校为宗旨,实施小学、初中标准化建设工程,目前市郊三区86.3%、农村五市61.8%的学校通过验收。高中段教育坚持在普职、普高协调发展的大前提下,走发展优质高中之路,全市投资约6亿元,共撤并普通高中9处,新建、扩建普通高中10处。目前,农村共有72%的学校达到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标准,有7处普通高中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高中。 于细微处见精神。就在新春到来之际,市委、市政府适时制定了力争到2010年全市农村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为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我市已开始打造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一是建立城乡学校帮扶制度。市政府规定,今年年底前,市内四区所有学校都要与农村学校签订3到5年的结对帮扶协议,通过教师定期交流培训、联合举办教研活动、经济支持等形式,实现理念共享、成果共享、利益共享;二是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和残疾儿童少年就学保障办法。从今年开始,市教育局直属初中学校取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在青岛参加中考,录取条件、收费项目和标准与本市学生相同,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残疾儿童少年全部实施免费教育,免费项目包括杂费、住宿费和教科书费。流动人口子女、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所需经费按管理权限分别由市、区级财政负担;三是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就读资助。市政府要求各区市政府要按有关规定设立专项资金,确保农村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会欣喜地看到,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相伴随的教育领域城乡差距将不复存在,城乡教育资源将基本实现均衡发展,农村孩子将不再是仅仅满足于能受到教育,而是能享受到和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来源:青岛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