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社评:社会变化的一个重要信号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30日09:41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农业户口的劳动力在数量上已经超过城市户口的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北京晨报》近日的一条消息透露出一个重要的社会变迁信号。报道说,据权威部门最新统计,目前,仅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就约有1亿人,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农业户口劳动力已占57.6%。有些行业中农业户口的从业者已占相当高的比重,如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占52.6%,加工制造业占68.25%,建筑业占79.8%。有的进城农民正在逐步变为城镇居民、企业工人和工商业经营者。

  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产业工人队伍构成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对“民工潮”的不安、抵触,乃至设置进城门槛,到今天“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农民工队伍以其不可阻挡的态势迅速壮大起来。这一变化将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哪些影响,相关政策如何调整?诸如此类,无疑都值得我们给予足够的关注。

  比如,这支队伍的素质如何能够不断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之下,农民工的培训甚至远一步考虑其下一代的教育,就成了当务之急。还有,诸如大中小城市发展的战略设计,城乡二元户口制度在新形势下的改革走势,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有工伤、没工钱”在内的农民工权益保障,城乡贫富差距导致的农民工心理失衡及相应的社会问题,都有必要放在一个全新的视角下予以审视。

  以眼下春运为例,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进入本世纪的几年来,春运人数几乎按每年增长近一亿人的速度飙升,继2003年突破18亿人次之后,2004年春运逼近19亿人次大关,铁路、民航运力频频告急。春运期间买票一年难于一年,回家过年的路仍然那么辛苦。对此,有关部门更多的是无奈。因为除了中国传统民俗的力量之外,春运汹涌人流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正如有关专家分析,这是我国加速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大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必然结果。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走过的共同道路。但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劳动力在流动、转移到城市之后,却未能在城市安居下来。也就是说,城市未能全方位接纳进城的农民工,农民工也不认同打工的城市为自己的家,城市与乡村的隔膜依然难以消除。诸多进城的农民工不得不时时为暂住证、孩子上学等事心神不安,为自己在城市中的边缘化处境而多有不快。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浪高过一浪的春运大潮只是当前农民工地位尴尬的一个折射。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主体这一劳动力队伍的重大变化,应该迫使我们用全新的视角思考和决策。实际上,相关决策已经关注到这一社会现实,如今后按常住人口统计GDP,就是经济政策与时俱进的一个调整。

  我们期待,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进步,终有一天,农民工这个名词,能够像其它一些“专用术语”一样,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