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对话:不在画框内的“大美术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30日10:10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采访者张楠本报记者

  受访者袁运甫公共艺术家

  自中国申奥成功以后,公众对于公共艺术的关注度急剧上升,一些关于公共艺术的新闻时见报端,前不久发生的关于公众对北京一尊“插筷”雕塑的强烈不满和时有雕塑作品被
“请”出公共展览区等事件以及公众对国外建筑设计奥运场馆、国家大型公共建筑的强烈参与表达意识,都反映出公共艺术对于公众生活的影响度似乎越来越大,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公众审美意识的进步和对审美追求的需要。为此,记者采访到代表公共艺术领域中坚,一直致力于确立中国公共艺术学科的著名公共艺术家袁运甫———

  张:社会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性,特别是空间艺术的需要,好像一下子把艺术家推到社会发展的前沿,我看现在艺术家参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正在无限扩大。

  袁:现在艺术家面临的是怎么适应和怎么参与推进这种社会需要。在今天的艺术领域里,艺术家不能只局限在个人情趣、情绪上,而不关注整个社会的需要。申奥时北京曾发生过由街道居委会来决定街道楼群改色的事情,后来由于政府及时发现,由艺术家参与确定了符合公共艺术基本原则的用色。这说明了社会对于艺术家参与公共环境的建设有多么重要。

  张:这里面是不是就是你一直提倡的“大美术”概念?

  袁:是的。我1979年就开始公共艺术的直接参与,创作了机场壁画等。记得那一年我遇见当时任法国一个艺术团团长的安德鲁,他也是正在建的我们国家大剧院的设计者。他说,西方艺术家考虑的艺术问题已不在画框之内,而关注的一条街、一个社区、一个城市,这个大空间才是艺术家发挥才华服务社会的空间。我当时听了印象深刻。

  张:现在“大美术”的理念在发达国家渗透于整个生活空间的每一个细节,由此给人们带来无处不在的亲切的艺术享受,如果我们居住的城市从整个城市的风格色彩,细微到果皮箱甚至门扶手都有艺术家参与设计的话,那我们生活的品质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袁: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大多已经完成,我们虽然还没完成,但建筑的速度远远超过他们。所以,艺术家参与整个社会经济建设就显得特别紧迫。目前奥运及国家大型项目的公共建筑大多是外国建筑师的设计中标,但是中国传统特色在哪儿?人文奥运怎么体现?这些建筑如何和北京古城、中国人情感需求协调?这都是我们艺术家面临的重任。

  张:这并不单纯是在现代建筑上加点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就算是中外、古今结合了。

  袁:是这样,比如对大歌剧院的设计。安德鲁的不仅有西方的优秀,也还关照了环境的因素,比如在体重上不超过人民大会堂,对水的处理等。西方的建筑设计确有优势,但是,整个城市建设没有我们的艺术家参与,有可能我们会看见若干个建筑景点,而忽视了建筑之间的整个城市的整体表达。

  张:除了艺术家本身参与社会环境建设不足,也可能是我们社会教育的忽视。中国人的审美修养提高也需要艺术家的参与。最近连续发生几起公众和艺术家作品冲突的事件,比如有艺术夸张手法表现的雕塑作品,主办方出于好意,抱着普及提高艺术审美的愿望在社区展出时,却遭到居民的误解而被迫撤展,公众的艺术审美和艺术家的审美追求往往不能同步,这种现象我们社会和艺术家都有责任。

  袁:我们现在的情况是,这种公共艺术的发展刚刚起步,社会公众有强烈的需求,但我们的美术教育还不能适应,没有跟上。有的老方法没有改变,有的新方法又脱离传统和现实。中国多年的状况是艺术家多数关注框内画,也就是关注自己情趣内的艺术作品追求,参与社会“大美术”的不多。这几年,在我们一些艺术家的呼吁与社会需求的催生下,有一些艺术家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这很重要,因为我一直认为“大美术”是一个全民族审美崛起的最重要的观点。

  张:您的“大美术”是一个概念吗?

  袁:总体是一个概念。我们俩是很好的朋友,都是公共艺术的热情参与者,只是他比较关注艺术走向商业,我这里主要是建筑艺术,是硬件。

  张:一些低劣的公共艺术反而误导了公众审美,降低或磨损了公众对审美的鉴赏力和判断力。

  袁:所以艺术家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实践“大美术”,跟上时代步伐。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