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原生态〗北京胡同:一个时代的背影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31日10:10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胡同:

  北京,大年初二。宜祈福,宜会友。

  大大的“拆”字从拐弯一直刷进来,大门也“拆”,围墙也“拆”。

  我一步三回头,眼泪都出来了,这是住了多少代的家啊。

  搬走了,心还在这儿。

  邻里互相告别,留地址,约定以后还要串门。

  我相信,他们也一定不会忘记我的。

  写字楼:

  今天挺逗,居然有几个年轻人向我打听附近的一条胡同。

  我说没有,这地段,满大街都是写字楼了,哪有什么胡同啊。

  可他们偏不信,一个劲地说:肯定有,他们几年前还来过。

  我这才想起,那条胡同前几年已经拆了……

  地球北纬39°54’27,东经116°28’17。

  它们的相交点,就是北京城的正中心。

  北京,不仅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壮丽的文化奇观。许多世界著名的外国城建权威人士都认为,北京城是地球表面上一项最伟大的文化工程。

  建都史已有1000多年的北京古城在城墙布局、皇宫设计、水系规划和民宅建筑方面处处凸现中华文化的传统底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东方古都,而它的基本构成就是皇宫和胡同四合院。

  胡同,可以说是北京城的实质内涵。这些历经沧桑纵横交错的胡同和金碧辉煌的皇宫共同组成了京城的万千气象。

  如果说“北京文化”即是“胡同文化”,毫不为过。

  从史籍中看,光是对“胡同”这个词的写法从元朝到清朝就有:火弄、火疃、火巷、胡洞、衙等等。1985年出版的侯仁之先生主编的《北京历史图集》中记载,元朝始称为胡同的宽度必须为6步,比它宽的12步或24步,称之为小街、大街。

  北京胡同的名称各异,值得人细细琢磨。什么“扁担胡同”、“耳挖勺胡同”、“豆芽菜胡同”、“羊肉胡同”、“小沙果胡同”等等……后来,名为“鸡爪”的胡同改成了“吉兆胡同”;名为“裤裆”的胡同改成了“库藏胡同”;名为“牛血”的胡同改成了“留学胡同”……

  胡同的名字变得好听了,粗俗的逐渐变文雅了。

  胡同,似乎也在经历着一场场变革,开始维新起来。

  可是这些年,城市要改造、道路要扩建,所以拆迁每年都必要。由于北京城市发展迅速,北京地图每两个月改版一次。地图上,最明显的变化是胡同的快速消失。建国时期北京有大小胡同7000余条,上个世纪80年代统计,只剩下3900条左右。而现在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胡同仅为1316条。就是这样,胡同还以每年600条的速度消失……

  我们这座古城正迅速失去历史,失去怀旧和伤感的歌谣。

  一位坐轮椅到北京旅游的德国妇女,在回国后投稿华人报刊写道:“温暖、友好的感觉随着我们进入北京胡同时便立即消失了。整条的胡同没有了,剩下的仅是一片废墟。并且明年这一行动还要继续下去,我们并不觉得这是一种进步。我们认为,只有将这些围绕故宫的老城房屋整体翻修改造,重新利用,这才能叫进步。我们再也没有理由从德国飞越一万多公里,花上这么多的钱跑到北京来看这些金属、玻璃和水泥的建筑物。”

  法国《费加罗报》这样评价中国拆除胡同的行为:“(现在)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住这场文化自杀,把自己伟大的文化变成平庸。”

  虽然许多人说,胡同的拆迁改建是因为胡同里人口只增不减,私搭乱建比比皆是,造成人口稠密,大大超过土地承受能力,居民没有起码的活动空间和居住条件,使这一地区成为防汛、防火重点地区。但是,或许因为我们的文明历史过于悠远,文物宝库过于丰足,北京人在对自己历史财富的认识上反而不如有些外国人对它的重视。

  在很长时间内,我们只懂得珍惜皇城古庙、古玩字画,却很少把古代民宅视为古迹文物,纳入我们文物保护的视角。

  我们只知道从城市地皮使用的经济性出发,从改善民众居住条件出发,从激发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北京建设的需要出发,从缓解北京日益拥挤的交通状况出发,我们有1000条理由拆掉那些妨碍北京发展的狭窄的胡同,而无需顾虑我们的后人是否会在若干年后像我们现在批评上个世纪60年代拆除北京城墙那样评说我们那些无知的先人。所以,我们才会在为上个世纪拆除北京城墙之举痛心疾首的同时又把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拆”字写在北京残旧的古老胡同的身上。

  胡同的消失,把许多与它相关的掌故、习惯、文化也一并带走了。

  有人说,胡同、四合院,是最适合人居住的地方,人们之间那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再也不能在高楼大厦里体现出来。有些人住在高楼公寓好几年,却不知道邻居的名字。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可北京的居民现在正在失去这种感受。

  其实这十几年,不仅北京,全国每座城市都在拆老街,建新街。

  新形势就是富人朝城里搬,穷人朝城外搬。

  虽然近些年,政府也在对胡同进行保护,但修缮的进度远远赶不上拆迁的速度。

  更何况,一些所谓的“修缮”画蛇添足,是一种更近乎残酷的破坏。在北京什刹海一带,我们看到每条胡同都被人工僵硬地刷上青灰色,大大破坏了原本京味十足胡同的味道。

  北京,是一个博物馆,展品就是城市的古建筑群,扔掉这些展品换上现代人的东西,这个博物馆就不存在了。如果事后后悔了,再仿造这些展品重新摆出来,博物馆也是名存实亡的,因为没有多少人愿意去看一个赝品博物馆。

  我们可以借鉴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保留上海整体城市建筑风格上,再建一座新城。

  数着消失的胡同,我们如何记录、解读和反思这一段变迁?我们在这几十年的建设中,是得到了更多还是失去了更多?假如推土机碾过老房子代表一种“创造性的破坏”,那我们又创造了什么?城市新的文化魅力就是从这里滋长的么?

  对历史的探索,对文物的尊重不能被简化成一层怀旧的薄幕。在遽变的时代,我们更需对城市发展冷静反省,累积智能。因此,目前幸存的胡同应该保存。

  胡同、四合院和石榴树组成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现代文明的标志,且更具有人文关怀精神。若干年后,回过头看,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是否真有价值,留下的遗憾,让我们后人去评价吧。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