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在创新中奋起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1日10:20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2月1日电(记者 徐寿松) 有一种东西,它能在生活的白水中加点盐,能为困顿的事业点燃勃兴的火焰。那就是梦想。

  “我梦想拿下世界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液化天然气船(LNG),将它造得像‘神舟’五号一样好!”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国栋说。

  “我梦想沪东中华创新不断、生长不止,推动中国迈向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顾宝龙说。

  “我梦想公司业绩一年比一年好,可以年年加工资。”钳工郑军说。

  为了这些梦想,七千国企员工在沪东中华这条大船上同舟共济,开拓创新,推动“中国沪东制造”在蔚蓝的大海中扬帆远航。

  创新:3年振衰起弊

  沪东中华成立于2001年,由分别有70多年历史的沪东和中华两家老船厂重组而成。当时,国企的弊端在这里都能找到:员工多、造船少、技术低、船价低。

  “不在创新中奋起,就在守旧中消亡。”总经理马国栋说。

  “生产总量上升,经济效益下降”,曾是“低船价、高成本”的造船行业的通病。沪东中华的救治“药方”是:树立数字造船、绿色造船的理念,重塑造船生产模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重组、优化企业生产要素和生产组织,是沪东中华改革创新的重头戏。他们探索以“中间产品”为导向的专业化生产,实施船体建造、硒装、涂装等区域造船法,并大笔投资革新工艺,不仅减少了等工、窝工现象,还使得部门间的生产关系大大简化,生产管理和作业流程更加简洁、科学。

  效率由此开始显现:船舶建造周期不断缩短,生产成本大大下降。其国内最大的集装箱船5668箱首制船实现船坞周期130天、码头周期132天、试航周期4天的纪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科技改变命运”这句话,如今溶进了沪东中华人的血液。公司重组之际,他们便花大本钱组建一支数百人的研发队伍,成立技术中心,下设开发设计所、造船设计所和信息技术研究所等机构,3年来先后预研、开发、优化了10多型船舶,新产品大受市场欢迎。

  通过科技创新,创出了品牌,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譬如公司将常规7万吨散货船的载货量增至7.45万吨,船舶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航运效益显著优于同类船舶,深为国外船东青睐。到2003年6月,意大利、希腊、香港等地船东所下订单已达34艘。如今,此船在国际造船界已拥有盛名:“中国沪东型”。

  2003年,公司造船吨位比2001年减少了30多万吨,但由于单船的附加值提高,产值、利润不降反升。

  志向:摘取世界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

  当今“世界造船皇冠”上有两颗明珠:一是比“泰坦尼克号”还要豪华的游轮“玛利亚号”,一是货轮大型液化天然气船。这种船运输-163度的液化天然气,是公认的高技术、高可靠性、高附加值的“三高”特殊船,集中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造船技术,船价高达1.5亿美元,相当于七八条普通船。世界上只有日本、韩国和欧洲能建造。

  眼下,沪东中华就要在国内首次建造此船。在已发标的广东、福建两个液化天然气运输项目中,沪东中华独揽建造14.7万立方米的LNG船3艘、选造2艘。

  公司董事长顾宝龙说,早在1997年,公司就开始对这种船进行前瞻性预研。在广东、福建项目竞标中,仅10厘米厚的中英文资料就带去90本,装满17箱。“连发标方都没有想到的事我们都想到了。”

  与其说这是实力的较量,不如说是决策的比拼。顾宝龙说,中标的关键在于公司执行了一套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市场走势重于长官意志。公司的每一项重大产品经营决策,都得先经过设计、物资、生产部门论证,再提交总经理办公会议讨论,并听取公司管理委员会的意见,最后由公司董事会决策。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公司更注重对产品的技术状态和难点的分析、对船东要求的了解。造船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一次失误损失少则几千万,多则上亿元,国内很多企业就是因为决策失误造成巨亏,从此一蹶不振。

  希望:国企14年连涨工资

  1月15日午后,霏霏冷雨丝毫没有消解公司制造部钳工郑军的兴致。他走下船台,奔跑着去参加公司2004年职代会。在会场,他向记者畅叙了心声:

  我1991年从技校毕业后进入沪东船厂当钳工,那时月工资是191元,比在其他行业工作的同学收入要低得多。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嘛。但后来的事实是,每年我的工资都能增加一二百元,现在每月能拿到2100多元。刚才总经理在报告中说,我们全厂7000多名工人连续13年都获得了幅度不等的加薪,人均年收入达3.3万元,在同行中最高。

  我们工人明白,哪怕加一分钱的工资,都得有效益作支撑。这些年,沪东中华蒸蒸日上。我是钳工,每条船都要经过我的铆接,我清楚地记得,刚进厂时每年只能造几条船,吨位不大,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很低。近年来,厂里成功实现了产品结构转型,开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船。

  2001年,我们成为国内第一家年造船量达百万吨的企业,进入了世界造船企业十强;

  2002年实现造船技术能级大提高,建成国内最大的5668箱集装箱船,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03年,企业经济总量大幅提高,工业总产值、销售额均突破50亿元,实现利润6000多万元,在微利的造船行业一枝独秀。

  眼下,厂里业务不愁,今年要交付的船就有24艘、103万吨,拿到手的订单已排到2006年的第三季度了。造船人终于走出“喝稀粥”的困难岁月。

  我与同事们决心好好干,让沪东中华的旗帜越打越高,工资能实现第14年增长。

  在沪东中华厂区中心绿地上,一块“舟”形腾飞碑的船舷斜刺苍穹,向人们展示着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完)(来源:新华网)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