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乞丐”渐多 救助站有心解囊却无人领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2日05:05 新华网 | |
今年1月2日,安徽省合肥市救助管理站向合肥市民发表的一纸呼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项呼吁称:自2003年8月1日国务院发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以来,合肥市迅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机制,市财政专项经费列支,并且运转正常……希望市民们不要直接向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施舍金钱,避免爱心被不法分子利用……以减少流浪乞讨的现象…… 这项在合肥市民中引发诸多议论的呼吁背后,是救助站挂牌近半年以来“无人喝彩”的现状。合肥市救助管理站蒯正友站长透露,自2003年8月份合肥市收容所变身成为合肥市救助管理站后,根据国务院的要求,他们对于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制定了一系列的救助管理办法,对其进行无偿救助,但至今也很少有乞丐主动前来救助站求助。一开始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认为是宣传力度不够,便派出几名宣传员上街动员乞丐去救助站接受救助。谁知动员了几天没有一个乞丐愿意接受救助,他们情愿在街头乞讨。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救助站发出了这项呼吁,希望用此举让乞丐能接受救助。 据了解,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为临时性救助,主要提供他们的吃、住、在救助期间突发急病的医疗以及返乡的车票,救助的标准为低保线的70%(合肥市的低保标准为每月210元,接受救助人员每日有约5元钱标准的伙食),救助的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 据知情者透露,这些临时性措施对于真正生活无着的流浪人员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困难。因为流浪乞讨者的家乡大部分是比较穷困的地区,当地政府无力解决大量流浪人员的生活问题,在救助站受助的乞讨人员返乡后很可能再次出来乞讨,那还不如干脆一直在街头乞讨。 据合肥市救助管理站摸底了解,合肥市目前大约有近千名乞丐,但真正生活无着的只是少数。乞丐中大约80%是“职业乞丐”。这些职业乞丐生活有着落,带有欺骗性质。这些人在街头乞讨者中有逐渐增多之势。这些职业乞丐不符合被救助条件,但他们通常以一些虚构的“悲惨”经历甚至以一些虚假的残疾来骗取人们的同情心,他们更不愿意接受救助后丢掉街头乞讨这个“饭碗”。 该呼吁发出之后,引起了人们对“乐善好施”这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争议。有人认为:“街头乞丐占路强要让人反感,有了这项呼吁,人们可以理直气壮地拒绝给予乞丐施舍……”持反对看法的人觉得:“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救助站的呼吁有悖于这个传统美德,而且施舍与否本是市民的自由。” 争论的结局莫衷一是。而救助站的这项呼吁虽出于好意———希望更多的人前往接受救助,却未见明显效果,只是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情的冷漠。记者走访了合肥市的淮河路步行街,这里原本是乞讨者云集的地方,在这项呼吁发出后,记者发现这里的乞丐并没有明显数量的减少,只是乞丐们纷纷反映近来的收入有所减少。记者在几个乞丐的碗中只看到寥寥无几的一角硬币,旁边走过的路人很少向他们施舍。家住合肥市荣事达小区的苏女士和朋友在合肥淮河路步行街逛街时,亲眼看见一名成年乞丐打骂一名八九岁的小乞丐,因为呼吁发出后,施舍的人减少了,小乞丐一天都没有要到几毛钱,那天正好下雪,天很冷,小乞丐冻得瑟瑟发抖,但在成年乞丐的威吓下只能坐在街头一边哭一边乞讨。 据了解,合肥救助站遭遇的尴尬现象,在其他城市也屡屡发生。哈尔滨市多数乞丐拒绝接受救助,大连市出动多名救助管理人员上街动员乞丐接受救助,结果收效甚微。有关专家指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仅有救助站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帮助。要消除乞讨现象,应该从其产生的根源上着手,流浪乞讨人员的流出地与流入地两大区域必须共同努力。《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明确指出:“受助人员户口所在地、住所所在地的乡级、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帮助返回的受助人员解决生产、生活困难,避免其再次外出流浪乞讨……对于确实无家可归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应该给予安置。”国家在注重加强流入地临时救助措施的同时,更应该给予流出地充分的重视,对其进行人力、物力上的帮助。(记者/黄勇周景岚)(来源:中国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