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驾驭中国经济增长的十个观点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2日11:55 华声报

  一、经济是可以持续高速增长的,原先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发展速度是可以超过的,后发展国家是可以后来居上的。为此,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建立起经济是可以持续增长的坚强信念。

  二、经济增长的速度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兴衰、存亡和命运。世界银行许多专家认为,为了逐步缩短历史形成的同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对于低收入国家和地区来说,每年的
经济增长速度至少要7%,即10年翻一番,最好能在一段时期内每年增长10%,即7年翻一番,21年内能增长8倍,才能摆脱贫困,进入小康。韩国从极端贫穷进入比较富裕的发展阶段,就是靠这种高速增长实现的。中国沿海许多地区,包括原先极端贫困的县、市,也是如此。

  三、要加快增长,就要充分利用地缘经济环境,特别是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提供的历史机遇。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善于向先进国家学习和借鉴,扬长避短,发挥后发优势,是进入增长快速道的主要捷径。

  四、要加快增长,就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的特点和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要紧紧抓住劳动力充裕和廉价的特点,积极实施比较优势战略。把劳动力优势及引进的资本和技术结合起来,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使自己的主要产业和产品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事实证明,只有落后的观念、落后的战略、落后的体制,不该有落后的地区。

  五、要加快增长,就要充分树立全球观念。发展中国家也要敢于和善于从其它国家引进自己短缺的一切生产要素,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要敢于和善于实施“走出去”的国际战略。在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是否牢固树立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观念,是能否充分利用地缘经济环境和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的关键。有全球观念,经济增长就快,无全球观念,再苦干也只能长期落后。

  六、要加快增长,就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善于将各类生产要素整合起来的有勇有谋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他们既能重视推动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又能重视间接因素——体制、组织和文化等的协调和配合;他们既能保持经济在量上的持续增长,又能促进经济在质上的及时提高;他们在注意不断增加资本、劳动力的投入,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又能注意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技术市场,不断提高要素投入和资源配置的效率,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总体素质和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对领导者和管理者来说,驾驭经济增长艺术的精粹,是善于使技术进步、体制创新、结构升级、劳动生产率提高同增长速度实现协调与同步。当结构问题成为主要矛盾时,领导者和管理者应该有解决深层次结构矛盾的才干和魄力。

  七、要加快增长,就要充分把握住增长的决定性时期的超常增长形态,保持经济在尽可能长的时期中实现高速增长。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时期,战略性的结构调整和快速提升时期,领导者和管理者都要思维敏捷,及时把握住机会,加快本国和本地区经济的增长速度,促使经济在质上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八、要加快增长,就要善于通过制定长期而稳定的发展战略,采取及时而灵活的策略手段,运用严格而科学的管理方法,把经济增长的可能性,把各种机遇与优势,把各种资源和要素转化为经济高速增长的现实,把各种投入高效和优质地转化为各种产出。在制定总体和地区发展战略时,要把经济安全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列为重要内容,实现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九、要加快增长,在当前就要抓住机会,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和新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快,是技术革新快、产业升级快和市场变化快。因此,单纯引进资本、技术已经不够,应该在技术创新、风险资本、人才流动和市场拓展方面始终同全球发展的前沿地区紧密联系,互相合作。这种战略能使后发展地区通过联动,借助先发展地区的优势实现“蛙跳式”的跨越发展,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在新经济,至少在新经济的部分领域同先发展地区并驾齐驱。

  十、要加快增长,需要有领导者的才识,更需要有能体现集体智能的“外脑”和“智囊团”。要善于使用由大学、社科院、大型企业和其它研究机构组成的“外脑”和“智囊团”。大时代更需要有大智能。明智的领导者,一定要善于尊重和吸纳集体的智能,使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一切决策都严密地建立在经过充分论证的科学基础上,集思广益,使国家或地区的增长和发展始终能沿着正确和成功的轨道向前推进。(?丛?/解放日报,作者/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姚锡棠)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