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之情血浓于水经济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广阔(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5日02:51 重庆晨报 | |||
昨日上午,在成都国际会展中心,成都市领导向重庆党政代表团介绍了成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成都与重庆的合作充满希望。重庆市市长王鸿举也向成都市领导介绍了重庆经济发展状况。 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说,此前,重庆市党政代表团已经参观了成都市的市容市貌和部分高科技企业、城市建设项目,感受到了成都市繁荣发展的新气象。重庆和成都有着“血浓于水”的特殊感情,又同属于长江上游经济带,直接与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和南贵昆特色经济区相连,都是西部大开发的中心城市。 黄镇东说,重庆和成都经济互补性强,两市有着深化合作的良好机遇和广阔前景。尤其是重庆的产业基础比较扎实,为成都发展贸易和现代化物流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而成都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为重庆工商业提供了广阔纵深的市场空间。 王鸿举说,此次重庆与四川签订合作的框架协议,将使得重庆与成都两市在今后有着更紧密的合作。在今后的合作中,重庆和成都两地要做到人畅其流、货畅其流、钱畅其流,才能做到两地比翼齐飞,共建成渝经济高地。 座谈会结束时,重庆和成都还互赠了礼品。昨日下午,重庆党政代表团圆满完成行程后返渝。 川渝合作将建专门机构 打造第五经济增长极 本报成都专电(特派记者张喻杨光毅)重庆与四川的合作会不会一步到位?前日,在签约现场有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两地合作还需要克服重重的矛盾,经历一段时间的磨合期,才能渐入佳境。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感情问题。”有关人士称,重庆与四川之间的隔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要在合作中亲密无间,感情这道关口必须先过。 此外,双方在经济社会方面的合作,在合作初期矛盾将不可避免地在机制、税收、财政等方面显现。这在长三角、珠三角合作初期也碰到过同样的问题,重庆与四川的合作可以借鉴前者的经验,快速度过磨合期。 四川省社科院林凌教授认为,两地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站在打造中国第五经济增长极的高度,打破现有的行政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实现真正的区域经济联合。“长三角、珠三角的磨合期经过了数年,预计川渝合作有望在经历5年磨合后渐入佳境。” 林凌建议,两地应该建立一个长期的联络性、办事性机构,两地官员进行定期会晤,让这场合作更加务实。 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为重庆与四川的这场合作建立一个专门机构,这是下阶段将立马解决的问题。如果重庆与四川的这种合作成功,将为打破省际交流壁垒树立一个样板。 新闻背景 川渝经济发展比较 发展速度:来自四川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97年至2001年这5年来,四川、重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重庆GDP从1996年的1179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750亿元,年均增长8.9%;四川GDP则从1996年的2998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4445亿元,年均增长8.6%。两省市比全国同期平均速度快1.1个和0.8个百分点,重庆又比四川快0.3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5年来川渝两省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取得了显著效果。2001年川渝一、二、三产业结构分别为22.2:39.7:38.1和16.7:41.5:41.8,比较而言,重庆的产业结构要优于四川。 经济外向度:同处内陆的川渝两省5年来对外开放都有提高,但其开放的成效、开放的质量四川相对不如重庆。反映经济外向度最重要的综合指标进出口总额占GDP四川为5.2%,比重庆整整低3个百分点。 工业发展:四川、重庆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发展情况两相比较,除轻重工业结构相差不大外,1997—2001年这5年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的年均增长率四川为8.2%、6.9%、12.1%,重庆分别为10.8%、8.3%、16.4%。 专家点评:川渝两省市在全国的经济发展中综合实力有所增强,位次有所上升,但相比之下,重庆发展更快,进步更大。四川经济发展综合指数5年提高4.9个百分点,而重庆同期提高10.2个百分点。 本报成都专电特派记者张喻杨光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