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的背后——2003我省农村税费改革纪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5日05:15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 |
农村税费改革,农村工作的主题词,牵动着农民对增收的期盼,酝酿着深化农村改革的动力,展示着解决“三农”问题的希望。2003年,我省农民人均税费负担65元左右,比2002年减轻10元左右,减负率13%。和2001年相比,减负59元,减负率为47.6%。 人均65元的背后,是这样一组数字:停征农业特产税,减负2.0704亿元;取消公益事业金,减负2057万元;“两工”减少三分之一,以资代劳减负3.5996亿元,共减5.8727亿元;开通“绿 按照“财力下移,把缺口留在县以上”的要求,改革基本保证了乡村两级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农村义务教育的正常需求。2003年,从中央到省、市、县各级政府共拿出36.5亿元支持基层的农村税费改革。此外,省财政又增加农业特产税转移支付2.1089亿元,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1.3亿元,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1亿元,市财政增加农业特产税转移支付2366万元,合计增加了4.6455亿元。这些举措,有力支持了基层的改革和发展。 税费改革提高了农民纳税的自觉性,进一步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以法定的形式规范农民负担,规范农民纳税程序,使农民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很多地方出现了农民积极主动到乡镇税收部门缴税的感人场面,许多农民一次交清了全年的农业税收任务。干部也从“催”的困境中解放出来,回到了领导农民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战场。2003年,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农民收入增速加快,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22元,是近几年增长最快的一年。给农民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已不再是一个道理层面上的需求,而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群众利益无小事。基于此,改革对农民还有意见的问题,改革中反映出来的深层次问题,不绕不躲不回避,探索新的途径,把改革的最终目标定位在推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增收上来。 严格执行政策。特别是对计税面积、计税常年产量、特产税、屠宰税、“两工”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政策问题,凡是农民有意见的地方,要求必须不折不扣地“补课”。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是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一直到农民满意为止。 农民的情绪是做好农村税费改革的第一信号。针对农民来信、来访,全省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全年来信来访调查率100%,处理率82.5%。与此配套,我省还建立了农民负担监管重点联系县制度和领导干部警示谈话制度,将20多个农民负担反映比较多的县定为重点联系县。一年来,信访件次较2002年下降66%,农民的满意率提高1.5个百分点。 深化配套改革,防止农民负担反弹。按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村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教育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全省70%的县完成事业单位改革,6379所农村中小学进行合并。减事、减人、减支出的目标初见成效。 王书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