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外来务工者的家庭教育观:只要老师找我 我就打他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6日09:48 新华网

  新华网哈尔滨2月6日电(记者曹霁阳)见到老师和长辈不说话,操着南腔北调,很难听懂老师的普通话,缺少父母照料,租住在没有下水的棚户区,黑黢黢的脖子和小手,脏兮兮的衣服,经常遭遇白眼和呵斥……在摩肩接踵的都市人流中,这样悲凉黯淡的童年经历似乎永远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分不开。

  自2003年9月起,黑龙江省青少年研究所研究人员李志红历尽半年艰辛,在有着近50万
流动人口的哈尔滨市,完成了对200名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教育问题的问卷调查和数十次访谈,并与多位一线教育工作者进行交流,最终形成了《一个不轻松的话题哈尔滨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调查》。这份调查像一面放大镜,近距离透视出这个特殊人群令人担忧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哈尔滨市的流动人员中,有92%以上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他们来到城市的目的十分明确:努力多赚钱,过上优于过去的生活。于是,他们下决心脱去农民身份,租住在城市待改造的棚户区或城乡结合部,成为城市生活的“边缘人”。也正是因为文化程度低、收入低、居住条件差、环境陌生等因素,他们在子女的培养教育上制造了许多“缺项”。

  来自湖南道县、以弹棉花和收废品养家糊口的姜某说:“我们大人没文化,念书上帮不了小孩。早晨6点多钟就得出去干活,天黑了才能回来,真没时间照看孩子的学习。她自己能吃上口饭已经很不错了。这小孩不好好读书,只要老师来找我,我就打她。可是打也没用。”

  民工们早出晚归,只有挣钱的时间。调查显示,四成以上农民工谋生的手段就是出卖体力或摆小摊卖大众化的蔬菜水果,其中不少人靠强体力劳动或延长劳动时间换取报酬。太阳还没出来,他们便匆匆离家挣生活,很晚才疲惫地回到家里,再难拿出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子女的成长和学习。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流动者经常是一家几口挤在十来平方米的小屋子里,仅靠一只15W的灯泡照明。不少外来务工者抱有“读书无望”的错误认识。“学多了也没用,现在好多大学生不也找不到工作吗?说实在的,给孩子多存些钱才是真的。”这是一位湖北孝感到哈尔滨做木工的农民被问到为什么不知道孩子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时的回答。

  问卷调查发现,34.4%的外来打工者全家月收入不足800元,而每学期要为孩子花费400元以上的打工者占81.7%。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打工者只能为孩子选择条件不是很好的学校,安于现状。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