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由鲁迅病逝的一篇“短评”引起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7日09:19 光明网
  王鹏
1936年10月26日《大公报》上海版刊登的《悼鲁迅先生》
  六十七年前(1936年)的10月19日凌晨5时许,中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病逝。《大公报》上海版文教记者张蓬舟、文艺编辑肖乾在7时得到消息后,马上赶到鲁迅寓所吊唁、瞻仰先生遗容。他们噙着眼泪在刚装殓起来的先生的身边默默地站了好半天,拍摄了遗物,向许广平女士了解了先生弥留及病逝的经过、治丧委员会的组成后,赶回报馆撰写新闻稿、编写先生事略和编辑先生著译目录,一直忙到深夜。

  10月20日,在《大公报》上海版的第四版上,用大半个版的篇幅,刊登了鲁迅逝世的消息,在四栏标题下(鲁迅昨在沪逝世/患肺结核重症有年/遗体将葬万国公墓/蔡元培等组治丧委员会),报道了鲁迅先生逝世的消息:“文坛巨子鲁迅(周树人)昨(19日)晨5时25分病逝于本市施高塔路大陆新村9号寓所,年56岁。下午3时半,遗体移入胶州路207号万国殡仪馆。经馆方施行防腐工作后,于6时暂厝于该馆二楼2号房间,受其亲友之吊唁。本日(20日)上午9时至下午5时,明日(21日)上午9时至下午2时,并在礼堂公开陈列遗容,任人瞻仰,3时入殓。定22日上午10时出殡,葬于万国公墓”;并详尽报道了“病逝经过”、“弥留情形”、“医生谈话”、“整理遗物”、“遗体瞻仰”的具体情况,刊登了《鲁迅事略及其生平译著》;刊登了“鲁迅近影”、“鲁迅遗容”和力群的“鲁迅木刻像”,还登有鲁迅亲属许广平、周海婴和周建人的合影(张蓬舟摄)。这样的报道力度,应该说是重视的。

  但是,就在这一版的左下角的“短评”栏目中,登载了两篇“短评”,一则是《悼鲁迅先生》,另一则是《纱厂业转机》。在《悼鲁迅先生》一文中,这样写道:

  “文艺界巨子鲁迅(周树人)先生昨晨病故于上海,这是中国文艺界的这个重大损失。

  他已是世界文坛上的有数人物,对于中国文艺界影响尤大。自《呐喊》出版,他的作风曾风靡一时。他那不妥协的倔强性和那疾恶如仇的革命精神,确足代表一代大匠的风度。他那尖酸刻薄的笔调,给中国文坛划了一个时代,同时也给青年不少不良的影响。

  无疑的,他是中国文坛最有希望的领袖之一,可惜在他晚年,把许多力量浪费了,而没有用到中国文坛的建设上。与他接近的人们,不知应该怎样爱护这样一个人,给他许多不必要的刺激和兴奋,怂恿一个需要休息的人,用很大的精神,打无谓的笔墨官司,把一个稀有的作家的生命消耗了。这是我们所万分悼惜的。”

  20日上午,当肖乾看到这篇“短评”后,很气愤。他立即找到《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表示不满,要求辞职。胡政之一方面承认“短评”的观点是不妥的,另一方面又说服肖乾不要辞职,“不妥的报道可以采取补救措施嘛!”胡政之毕竟是一位有经验的报刊经营者,他怕引起社会议论,就果断地决定采取四项“补救”措施:第一,继续对鲁迅先生逝世以及悼念作全面的报道;第二,《大公报》天津版也要登载消息和;第三,发表一篇类似社评的言论,充分肯定鲁迅的贡献;第四,对有关鲁迅的出版物和讣告免费刊登广告。

  胡政之办事是极为认真的,他做出的决定,在执行中不能有丝毫走样。从10月21日开始,《大公报》上海版陆续刊登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各种报道。

  ——10月21日,刊登了苑陵撰写的《鲁迅先生遗容瞻礼记》的报道,生动地记述了瞻仰遗容的每一个细节。这篇报道说:“昨日为各界在万国殡仪馆瞻仰遗容的时期,时间自上午9时起,至下午5时止,可是,有些群众,在早晨7时,就在万国殡仪馆门前候着了,可见鲁迅先生感人之深。万国殡仪馆的门口,没有什么布置,只是在院子里放了两面台子,几个招待员在招待瞻仰遗容的群众签名,每一个瞻仰遗容的人,由招待员在臂部戴上一道黑纱,分十个人一组,依次至殡仪馆院内瞻仰先生的遗容。……虽然秋日的天空是这样的高朗,可是,在万国殡仪馆内,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在每一个人的脸上,都罩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未瞻仰的人们在院子里静静地立候着,已瞻仰的人们从左首走出来,低着头,带着不可抑制的悲思,又悄悄地走出去。从9时起,就是这样,万国殡仪馆内,出去了一批瞻仰过的群众,又进来一批来瞻仰的群众。……因为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坛的巨星,他的作品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读者的关系,所以,去瞻仰遗容的人是很拥挤的,到了10时,万国殡仪馆内的院子里无法容积去瞻仰的群众,只得将殡仪馆的大门关起来,一批人出来了,再放一批人进去。来瞻仰的人,各界都有:文学界、艺术界、教育界、学生、工人,上海幼稚师范的学生、工部局女子中学的学生,是由教员整班的带来的。还有一个邮差,同一个警察,也来瞻仰遗容,他对办事的人说:‘我们也要来看看鲁迅先生。’本来,签名的地方只有两处,到了10时许,人数太拥挤的关系,再添上一处,同时,因为黑纱需用太多,有几个女子在赶制黑纱。……先生的遗体本是放在万国殡仪馆里二楼的,到了10时许,因为便利瞻仰的关系,从二楼移至楼下灵堂里来,灵堂里布置得简单而庄严,除了花圈花篮外,就是先生的遗像,很能够惹起人的哀思。……先生的遗体安置在一张像沙发样的灵床上,褐色的绣花被褥。被子只盖了下半身,上半身露在外面,先生的遗容如生,两眼深闭着,两颊稍陷,看了他的短发,依然有他生前的威仪,身上依然穿着他生前的爱穿的古铜色的长袍,这中国文坛的巨星,思想界的健将,就是这样的长眠不起了!无怪有许多瞻仰的群众,忍不住滴悲思之泪,甚至于有泣不成声的。”刊登了鲁迅生前的最后一幅留影,即10月初在青年会与青年木刻工作者交谈情景。刊登了由蔡元培、马相伯、宋庆龄、内山完造、史末特莱、沈钧儒、茅盾、肖三联合签署的《鲁迅先生讣告》。

  ——10月21、22、23、24、26、27、29日,为《鲁迅遗作》丛书,免费刊发了广告。在广告词中,这样评价鲁迅:“鲁迅先生于本月19日逝世消息传出,世界惊震,俱对先生伟大人格及为民族奋斗精神表示为我国一大损失。先生努力文化事业数十年,羁镇东亚无足与比。”

  ——10月22日,刊登了本报记者采写的《鲁迅遗体今午出殡/预定参加者极踊跃》的消息,刊登了鲁迅与日本友人的合影。这则消息是预告性的,写明了出殡路线和大致安排,但在文中还详细报道了21日鲁迅先生的大殓情况:“大殓时,在场者有其夫人许女士、子海婴、弟建人夫妇,治丧委员宋庆龄、胡愈之、内山完造、池田幸子暨治丧职员等30余人,由姚莘农司仪,先行三鞠躬礼。家属在前列,治丧委员、职员和亲友等依次列后,礼毕,夫人悲极地痛哭失声,在场者亦为酸鼻。更衣由馆役主其事,氏内衬衣绸衫裤,白袜黑鞋,外加薄棉咖啡色彩袄裤及长袍,其外更里以同色之棉衾,上覆绯色彩绣锦被。殓毕,又夫人暨子扶首,建人暨其子女扶足,安置棺内,末并由家属等依次行礼,至四时始告礼成。”

  ——10月23日,刊登了本报记者采写的《鲁迅昨安葬/执绋者六千余人》的消息,以及送葬情形和灵柩移出殡仪馆的照片。这篇消息对逝者的葬礼做了细微、真实的报道:“行列抵公墓后,先在纪念堂前举行葬仪,柩置广道上,主席团治丧委员蔡宋等立堂前台阶上,送葬者均整立道旁。奏乐后,首由蔡元培致辞,继由沈钧儒报告鲁迅事略,宋庆龄、内山完造相继演说,胡愈之读哀词,末行最后之敬礼,并静默志哀,唱挽歌礼成。沈等献旗覆柩上后,乃移至东首墓地,安置穴内,石板盖上,全体致礼而散。”

  ——10月25日,刊登了由戏剧电影界司徒慧敏、唐纳、赵丹、费穆、蔡楚生、欧阳予情、史东山、柯灵、袁牧之、应云卫、郑君里等10余人署名的题为《悼鲁迅先生》的专文。这篇悼文说:“在这一星期里面,文化界所发生的最大的变故,像一个晴空的霹雳,震慑着每一个中国人,乃至全世界的文化人的心,使他们震惊、悲悼、叹息,并且深切的受着像失去了什么似的空虚之感的,是鲁迅先生的溘逝。……鲁迅先生的死所给予我们的,又岂止是失去文学师的悲戚呢。这损失是整个中国民族的,也是全世界的被压迫人群的!……‘鲁迅先生不死,中华民族永存!’假如我们相信这挽语的铁一般的声音,那么,让我们祝福这一位苦斗了一生的战士的幽灵,静静地在地下安眠罢。”一番震撼力极强的语言,感染着一代人。

  ——10月26日,“文艺”副刊的正中央的位置,开辟了一个四栏长方形加黑框的专栏。专栏内有司徒乔的木刻作品《安息了的鲁迅先生》,再有就是破例用大号楷体字排版的《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专栏以外是用新五号字),十分醒目。这样破格的版面处理,在大公报历史上是少有的。这篇文章,具有“社评”的性质,行文虽短,却字字有力。撰稿者为肖乾,并经胡政之修改后发表,其全文如下:

  “五四以来,万众青年心灵所依归的鲁迅先生,竟于10月19日的黎明,永远地搁下了他那管劲健的战斗的笔,弃我们而溘然长逝了。自有革新运动以来,我们没有过更巨重的损失,更深沉的悲哀。文字表达不出我们的惨痛!五十六年的苦斗生涯,如今他是躺在黄土坯下,宁谧地安息了。但我们坚信他将仍以一种更活生更普遍的姿态永恒地存在这世界上的,只要还有不甘心做奴隶的人,追随他那坚实榜样,为着贫弱的中华民族搏战?氯ァ!?

  ——11月2、3日,为伧夫主编的《悼鲁迅》一书免费刊发广告,详细登载了书中作者与篇名,如胡愈之的《鲁迅——民族革命的伟大斗士》、章乃器的《我们应该怎样纪念鲁迅先生》、邹韬奋的《鲁迅先生死了》、曹聚仁的《哀文学青年导师鲁迅先生》、柯灵的《文坛巨星的陨落》、郑伯奇的《后死者的责任》等,共计40余篇悼念文章。在广告词中,为吸引读者注意,有这样的宣传,“执笔四十余人,均为文坛名家,文章四十余篇,俱为精心佳作”,“景仰鲁迅者,固不可不读,爱好文艺者,尤不可不看”。

  另外,《大公报》天津版遵照胡政之总经理的指令,在10月21日较详细地报道了鲁迅先生逝世的消息,在四栏标题(鲁迅定今午大殓/五千人瞻仰遗容/许多女生昨至殡仪馆结队行礼/文艺界名流纷纷往吊)下,刊登悼念鲁迅先生的有关情况。

  《大公报》对鲁迅先生逝世的连续报道,使那些对鲁迅先生熟悉或不熟悉的读者均受到感染,他们对鲁迅伟大的人格有了切实的认识。同时,这些连续报道,也为后人研究鲁迅留下了丰富了史料。(来源:中华读书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