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独树一帜的清言小品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7日09:19 光明网

  吴自奋

  清言小品是小品中的小品,明清之际风行一时,时下又受到许多出版社的追捧。

  清言小品犹如幽谷中的水仙,当你有一天离开浓丽纷繁的百花园,意外地步入幽谷小溪,你会惊喜地发现世上竟存在如此清丽动人的雅物,那随风轻轻摇曳的身影,淡淡的诱人
的馨香,都会使你陶醉不已,以至留连忘返。

  清言小品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人事百态,尽在思索之中。

  清言其源头可追溯到《老子》、《论语》。老子是我国古代最具智慧的哲人,在《老子》一书中充满了对天、道、自然、人的哲理思辨。在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已有对相同或相近人、事联系在一起进行多方面思考的思维方式(也即引类排比);一些整饬而灵动的句式,读来饶有韵味。它们或是语录体或是格言诗的形式,以片断的言辞汇合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表达方式,所有这些在明清人的清言中都可以看出其继承和发扬的关系,虽说明清人的清言小品其蕴含的思想不及《老子》、《孔子》博大精深,但其中也不乏有火光电石、颇具启迪的奇警语,而且他们思考的题材范围扩大了,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语言的风格也更多样化。

  对清言还有较大影响的是笔记体小品《世说新语》。魏晋士人崇尚清谈,讲究名士风流,其中之一就是出语要敏捷或含有机锋。他们又善于用形象传神而又简洁的语言品评人物,如说嵇康“龙章风姿,天质自然。”“其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倾”,他们的清谈言语,借《世说新语》而流传,从形式和内容上看,清言与《世说新语》有许多不同,但魏晋士人善于思索,敏于思索,富有艺术家的气质,擅长于以审美眼光品评人物,语言玄远冷峻、简洁生动等方面对明清之际的清言小品则有较大影响。

  清言,我们把它放到世界文学的坐标上来审视,世界上是否有与它相近似的文学样式,从清言的创作过程来看,大多数的清言是作者把平时零碎的、似有似无、稍纵即逝的思绪及时捕捉住记录下来的产物,它最具灵性,在短短的字里行间时时闪耀着奇思瑰想的美丽光华,就像晨曦中一缕缕的游丝,晶莹剔透,飘飘忽忽,似有似无,一闪一闪,走近一看,你会惊讶大自然竟如此美妙,这么纤细透亮的小丝上,还沾挂着一点、一点的小露珠,它们正对着太阳闪发着迷人的七彩光芒,虽说没有强光那种震撼人的力量,但这柔和多彩的闪光,却使人感到悦目赏心。这使我们很自然想到泰戈尔有一本散文诗集,名为《游思集》,它与清言的创作过程相似,游思很像是晨曦中的游丝,而吉光片羽的精彩之笔,就像是游丝上闪光的露珠。泰戈尔还有不少这样的集子如《飞鸟集》、《新月集》等,其他的如俄国的屠格涅夫的《爱之路》、纪伯伦的《先知》都是类似的作品。但是由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不同,它们表现的内容、文字的风格就各具特色。一般的清言小品,在其中偶尔夹杂一些说理的警句、箴言,一些文句中含有哲理的意味,但个别作家的清言,如清·申涵光的《荆园小语》,则全是说理性的,可视作立身处世的箴言,这倒很像17世纪英国作家弗兰西斯·培根的五十八篇小品文,马克思说“他的文章充满最美妙、最聪明的议论”,他的高度浓缩的话语,常常成为人们传诵的格言。但中国这类的格言警句不及培根的有名,这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的文人不擅长抽象哲理思辨,而更擅长于形象思维的描绘。清言中的箴言、警句也往往以韵语出之,如“点破无稽不根之论,只须冷语半言;看透阴阳颠倒之行,唯此冷眼一只”(《小窗自纪》)。又如:“邵尧夫云:‘但看花开落,不言人事非’”这也很有中国文学的特色。

  清言完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它反映了中国文人最特立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心态。在清言中有许多是谈论文人的闲情逸致,以及如何达到完美极致的境地,他们总是以审美的眼光来审视世间万象。黄卓越在《东方闲情》中说:“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古人那样沉溺于闲暇,散漫而疏放,优游而冥如,从而能将各种闲情类型当作人生的最高形式之一,以绚烂的生命之‘轻’来拯救严峻的功业之‘重’。由此,居则泉石花竹,诗酒棋书,清淡酬唱;行则披阅中壑,游戏平甸,濯清流以游鲤,坐茂林而观佳夕。含英咀华,识度闲放,忘情于珍猎之抱,畅志于清旷之乡,以此而自娱,风雅而自任。”可见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是极富艺术性的,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以萧散的襟怀去尽情追寻或享受生活中的闲情逸致,并以此作为快活人生的理想。(来源:中华读书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