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关注苏北地区招工难现象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8日08:41 扬子晚报

  在苏北投资的企业要到苏南招工,为何?本地招工难。这是不少到苏北投资的企业遇到的新问题。以往的观念与传统的经济理论告诉我们,苏北应是个劳动力富余地区。但现实却出现了苏北企业本地招工难现象。这已成为苏北地区接受产业转移、迅速实现工业化的一大障碍。苏北地区招工难,究其原因主要有四:

  一是苏南地区出现产业集聚现象。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发达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
后,由于制造成本上升等因素,产业将向周边地区梯度转移,这也是我们所期望的最终实现地区间均衡协调发展。但现实中出现了新的现象,即产业集聚。在苏南特别是苏锡常地区,产业集聚与企业集群现象十分突出。这种现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在美国等地出现,它制约了产业梯度转移,使得周边欠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受阻。与此相对的是,苏北与苏南的差距在迅速拉大,2000年苏北人均GDP是苏南的27.7%,到2003年降至26.7%;苏北的工业化进程缓慢,2002年苏北工业增加值占GDP的32.5%,远低于苏南的48.5%。

  二是出现了劳动力大规模跨区流动。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一个隐含假设前提就是劳动力区内流动,但不跨区流动。这一假设前提具体到当前现实情况,尤其分析江苏南北两大区域时就不太适用了:苏北劳动力大量流向苏南,外来人口已成为苏南地区劳动力主要来源,劳动力跨区流动已成为普遍现象。这种跨区劳动力流动有利于产业集聚与企业集群的产生与发展,但对苏北工业化而言却是一个挑战。苏南相对高额的劳动报酬,使得高素质的劳动力大量流向苏南,使得苏北地区发生“要素逆转”,出现劳动力紧张(缺乏具备一定素质与技能的劳动力),不少到苏北利用劳动力投资的私营企业大失所望。当前,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苏南与苏北不是互补关系,而是竞争关系,且苏北处于劣势地位。

  三是苏北地区劳动力资源转化速度不够快。从劳动力的潜在资源来看,苏北地区尚有几百万劳动力待转移,当前苏北地区招工难,很大程度上是人力资源的转换速度问题,如能将上百万的农村中青年迅速转变成劳动能手,使潜在资源优势真正转换成资源优势,则有望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

  四是苏北地区工业基础薄弱。苏北地区在八十年代曾兴办过一批工业企业,但在九十年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部分已消亡,在乡镇仅零星地存在一些企业。因此,一方面由于企业少、报酬不高,对劳动力吸引力不强;另一方面,农村广大青年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像过去那样眷念乡土,大都希望到外地闯一闯,试一试。这样致使本地劳动力市场供给减少,并产生逆向选择现象,进一步影响了市场供给的数量与质量。

  江苏实现“两个率先”关键看苏北。作为全国发达的省份,对拥有5万多平方公里面积和3000多万人口,并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苏北,劳务输出只能是权宜之计,要实现“两个率先”,关键还是要通过苏北地区工业化创造就业机会,让千千万万当地老百姓参与创造财富,改善整体发展环境才行。当前以上海为中心长三角这轮产业转移对苏北地区工业化进程可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能否抓住机遇可能直接影响苏北是成为下一轮发展热点,还是被“边缘化”,长期处于欠发达的状态。苏北地区接受产业转移、实现工业化的最大优势就是其丰富的劳动力,对于苏北部分地区出现招工难现象,应采取切实措施迅速予以扭转。

  面对当前招工难这一影响产业转移现象,要从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同时加以改善。在供给方面,要加强对劳动力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进一步放开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市场,大力支持各类资本兴办职业学校和技能培训机构,同时政府要建立专项基金,专项用于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在积极发挥市场和中介组织作用的同时,政府部门要对投资企业在招聘人员上尽可能提供帮助与支持。在需求方面突出加快产业转移步伐和扶持本地企业成长,扩大本地对劳动力的需求。面对苏南等地强大的集聚效应,苏北各地积极调整竞争策略,采取收拢五指,握紧拳头,集中力量依托城镇发展园区经济,努力打造本地的发展极。另一方面要出台具体引导鼓励产业转移政策。在保护苏南地区快速发展前提下,要逐步完善南北挂钩合作的运行机制。苏南地区在加快产业升级的同时,对部分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要鼓励其到苏北投资。苏北地区要结合产业转移规律,选定主导产业,制定明确的税收等优惠政策,帮助外来企业做大做强。与此同时,要积极扶持本地民营企业做大做强,逐步培植本地竞争优势。(作者单位:宿迁市委研究室)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