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毕业以后一起失业?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8日09:46 光明网

  徐小平

  中国大学生过剩了吗?中国大学生远远没有达到过剩的奢侈!

  受过高等教育的国民,在中国总人口比例中,只有卑微的百分之三左右,比起加拿大全国水平的百分之四十几,美国的百分之三十多,中国人口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怎么能够
和我们这个泱泱文明古国的形象匹配、怎么能够使我们这个浩浩发展大国的需求满足呢?

  但是,如果中国大学生不过剩,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像“狼来了”似的,已经成为几年来中国政府、社会、家庭、以及大学生们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成为人们忧心忡忡、望而生畏的一个话题?即将到来或已经到来的2004届毕业生就业季节,并没有引来那种一年一度收获季节里的庆典气氛,相反,在不少人心里居然成为一种洪水滔滔的绝望——如果不是绝望,至少也是一种不安,一种忧虑,一种烦恼。

  作为多年来在新东方从事留学与教育咨询、职业与人生发展咨询的专家,我深刻知道这里的问题所在——

  第一个问题:中国的大学教育,从教育理念到课程设置上,根本缺少就业目的与职业中心意识。大量基础学科,比如数理化、文史哲,本来就不是实用性和技能性专业,并不能直接导致学生获得就业能力。这些课程的功能,主要就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实用性科目提供教育基础。比如哲学系学生,在美国,主要是为进入法学院打基础,生化系学生,只是为了进入医学、药学院做准备。继承了美式教育传统的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在培养医生时,就采取了这种合理的制度。学生先在北京大学生物系寄读三年,然后再回到协和医大去读医学。但在我们的大学里面,这些基础课程主要还是被当作最终学习目标来提供。。学生入学时目的模糊,毕业时出路迷茫,展望前途,虽然大路万千,机会满目,但具体自己能够做什么,教育并没有赋予他们应答的能力。在这种环境下,只能依赖学生自己的悟性和应变能力,只能祈祷学生自己能够在市场的风浪中调整自己,赢得出路。

  我只想告诉那些数百万依然在基础学科里挣扎的同学们,你们的本科专业学习,只是你们将来通往任何其他专业的一个跳板,而不是扎向某个具体行业的投枪。要获得投枪的锐利,还要通过具体工作实践、或“大学后职业教育”——这是我发明的一个词,才能够最终使你在就业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

  第二个问题:与上述本科教育体制相关的中国研究生教育结构性弊病。中国大学的研究生院,往往都是与上述基础学科直接接轨的高级基础研究课程。这种结构,使得大量在本科阶段找不到工作的学生陷入更加严重的就业困境。因为基础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找工作往往比本科生更难。继续读博士是一条路,但社会为博士提供的研究者职位肯定更加稀少。在中国现阶段,研究者的收入,又往往被证明是一条高投入低收入的就业羊肠。研究生,graduatestudent,在英语里是(本科)毕业生和学生两个词组成,它并没有“研究”的意思。研究生院,graduateschool,实际就是(本科)毕业生的学校。在毕业生的学校即所谓的研究生院,绝大多数学生,攻读的是专业化职业教育课程(professionalprogram),其目的根本就不是让学生研究什么学科学术,而是为学生提供将来在专业领域里从事这项职业的从业资格——比如法律、医学、药学、教育、商业、工程等。

  不要说我在咬文嚼字。文字字面的不同解读,决定了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对待研究生追求目标的根本不同。美国学生本科毕业如果读“研究生”,一定是为了获得某种具体的工作资格,严格说,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是一种直接与从业资格挂钩的大学后职业资格教育。它与“研究”这一概念相距甚远。它不是研究(research),它只是一种培训(training)。如果把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强调定位为一种“专业化职业培训”professionaltraining(包括基础学科的研究生,实际也是为了研究性职业而设置),降低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意识和高档性,突出“研究生”教育的就业目的与职业价值,就会从根本上减少中国大学生考研的盲目,提高“大学后教育”即研究生教育的实用价值和就业保障,解决越来越多的本科生为了躲避就业难而考研却不幸陷入更深就业困境的现状。

  事实上,假如在本科教育层次强调就业目的可能会引起教育理论家的争论、甚至包括我在内的专业人士也会采取某种保留的话——毕竟本科教育是为了未来社会的领导者提供领导未来的知识基础——在“研究生”阶段突出就业中心论、职业目的论,则是一项毫无疑问最紧迫的任务。

  第三个大问题:文凭至上主义造成的对大专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鄙视。这种鄙视,是一种势力极其强大的学位势利观和知识本位论,造成中国社会把本科文凭作为一种走火入魔的追求,在精神上和灵魂深处,造成人们把大专和中专教育当作一种本科的半成品、本科的预科班来看待的俗气。国家实行的“专升本”制度,就是对这种学位势利观的危险认同和对大专教育意义的致命否决。

  在自由竞争的天空下,“万类霜天竞自由”,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家庭需求、学习兴趣、生活品位,甚至自己的学习能力,而选择自己认为有用的学历等级。而不能在本科生就业已经很困难的情况下,再人为制造大量“专升本”的有学历、无技能的伪本科生。文凭至上主义,是一种越来越具有危害性的传统。我呼吁中国学生大胆背叛这个传统,而把“就业中心”这个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放在心里,为了市场需要去积累工作经验、追求相应学历,或攻读“毕业后课程”。而不要为了一纸文凭,耗费太多经历,白了少年头,再失业,空悲切。

  中国学生,肩扛着上述落后人才观念的三座大山,自身也感染着严重的就业无能症。因为个人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往往与个人的求职就业能力有关。杨少锋的成功,已经向他无数同辈宣告了即使在相同的落后教育体制下,个人求生存求谋发展的能力其实也是不一样的。

  中国大学生求职、就业能力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下列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中国大学在教育、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上存在问题。一个著名大学的职业辅导员,振振有辞地从实际经济收益的角度,鼓励学生不要去民企、不要去外企、不要自己谋职业,而要去国家机关吃皇粮,做官员。他的指导也许没有错。但错就错在他没有看到,中国“文官”系统正是政府发誓要“减肥”裁员的机构。而民企、外企、自己创业,将成为就业市场增长最快的园地。在一个从价值观上鼓励人们放弃发展和成长最快、最有活力和前途就业大道的地方,学生的人生前途怎么可能宽广?!

  第二个方面:中国学生不会自己推销自己,出卖自己,在市场上插上草标,把自己的标个好价钱,让买主——企业雇主,来把你买回去。求职的能力,有点相当于产品生产者的营销能力。再好的产品,也需要好的营销;再优秀的人才,也需要自己把自己推销出去。在这一点上,杨少锋的“十万标价”,必将成为中国大学生求职史上最迷人的故事。这个行动所标志的,是一代大学生终于突破传统价值和思维的桎梏,终于能够坦荡而自由地走向人才市场,把自己当作“商品”——当然是市场经济里至高无上的“商品”,标价叫卖!

  杨少锋的行为带有令人望尘莫及的戏剧性。更多大学生,需要的其实只是写简历的能力、写求职信的能力、以及做求职面试的能力而已。这种能力,获得它并不难。但如果不具备,对大学生走向社会,就有灾难性阻滞作用。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坠毁,原因只是一个漏油的螺丝。中国无数优秀学生无法飞向理想的蓝天,往往只是缺乏简单的自我推销术。

  造成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问题看来我已经说清楚了。它们归纳起来就是上述五点:中国大学中过多缺乏就业中心的基础学科设置、中国大学过多没有职业目标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国社会对于大专中专职业教育的鄙视、以及中国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观上的落后陈旧、加上中国大学生对于就业求职基本技能的缺乏。这五个因素,五马分尸,五虎闹职场,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核心问题就在于此。改变这些问题,就能够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敢问大学生就业之路在何方?路在对于传统教育的挑战,路在对于教育陋习的背弃!

  (《天生我才》,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来源:中华读书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