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科教兴市的生命力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8日10:47 解放日报

  主持人:本报记者杨立群嘉宾:蔡志强(上海市人事局副局长)王一飞(世界卫生组织前官员、上海交通大学校长顾问、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顾问)沈晓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

  “科教兴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上海的优势在人才,上海的问题也在人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日益显现,要构筑托起上海新一
轮发展的人才资源高地,其关键就在于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就牵涉到应该如何识才、育才、聚才、用才等诸多问题。围绕科教兴市语境下的“人才”这个关键词,我们请来各方人士进行探讨,从他们各自的视角出发,希望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人力资本: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本

  主持人:最近,上海将“人才是第一资源”明确写入“科教兴市”主战略中,我们该如何深刻理解这个“第一资源”在上海新一轮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王一飞:人类的智慧关乎人类的发展和未来,无疑,蕴藏着这一智力资源的人才也就成了推动发展的资本。许多国家的经验也证明,可持续发展,要靠科教支撑,而科教兴市的支柱、基础、动力与源泉就是人才。与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相比,“脑力”资源即“智力资本”已经成了新一轮争夺的资源。事实上,即使是发达国家也早就有此反思和共识:1997年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就发文称,“过去从土地中开发资源的时代,美国是个强国,现在是从头脑中开发资源的时代,美国成了发展中国家”;英国1995、1996年的《科学技术白皮书》里也有一段话:“要增加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依靠的是头脑里的知识和技术。”

  蔡志强:从外部来看,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已经明朗,世界经济正步入一个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时代,国际间的人才竞争趋于白热化。上海要加快建设国际大都市和“四个中心”的建设,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能否实现跨越,能否抓住国际制造业转移机遇,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科技的合作与竞争,人才将在其中起到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

  沈晓明:事实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市场机制的普及,使包括人才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的配置变得愈来愈方便流畅,上海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否集聚一批顶尖人才,构筑国际人才高地。

  构筑高地:须引智、育人、开发三管齐下

  主持人: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就意味着要进行技术创新,并通过新的产业结构来体现。新的产业结构需要劳动力作出相应的结构调整,新的人力资本由何而来?人才资源高地如何构建?

  蔡志强:对照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建设“四个中心”的要求,上海目前人才资源总量、素质和结构都有较大差距,人才市场化程度低、开放程度低、国际化程度低,既面临人才瓶颈制约,又面临人才竞争挑战。因此,构筑一个结构合理的人才资源高地,上海应引智、育人、开发三管齐下。

  在这个过程中,在观念上我们必须打破传统人才开发理念中重体制内人才、轻体制外人才,重学历职称、轻能力业绩,重人才使用、轻人才投入的突出瓶颈,更要形成“赛马场上选骏马”的选人用人机制,实现从“伯乐相马”到“赛场选马”的根本转变;在体制上,必须打破政出多门、资源分散的突出矛盾,在市场建设、规范服务、信息整合等方面形成合力,并建立起统一开放高效的人才资源市场体系、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沈晓明:我认为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探讨一下什么是人才。我的观点是,要树立人才的整体观,一切为上海发展作贡献的都是上海需要的人才。人才强势,不仅是强一个学科,各个行业、各个层次、各个学科、各个时期都需要人才。上海需要的不仅是一大批拔尖人才,尤其是要凝聚高科技创新人才群体,也需要上百万的专门人才和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如果简单地把人才跟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划等号,就走进了“人才高消费”的误区。应该加大对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把我们的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王一飞:大学作为吸引人才、培育人才、输出人才的中心,在科教兴市的人才战略里,应该伸出“手”起枢纽的作用。第一,大学与大学要联合起来,互补、联动、交流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各种各样人才;第二,大学应该把科研机构和企业“拉”起来,培养“学以致用”的创新人才;第三,大学应该与中小学和民众教育结合起来,离开了广大公众的科学素养,离开了中小学的教育是培养不出人才的;第四,要走出国门,从国外吸引顶尖的人才,把人才送到国际上去摔打……如果每个环节都联合起来,这个人才的齿轮就转起来了。

  人才使用:关键是海纳百川但求所用

  主持人:我们的人才战略要解决人才的培育问题,更要解决最大化发挥人才作用的问题。如何才能有效留住、整合本地乃至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才,让他们释放出最大的叠加效应,焕发出推动发展的最大力量?

  蔡志强: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动力和活力,我认为重点要通过创新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营造开放竞争、有效激励的人才开发格局来促成。

  改革用人机制,应该根据各类人才的?煌氐悖约哟缶赫⒍芾砦勘辏缯攵粤炀瞬畔∪钡耐怀雒埽Ω么蚱迫瞬挪棵潘小⒌ノ凰校迪秩瞬抛试吹纳缁峁蚕怼?

  创新分配机制,必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与科学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相结合。强化对人的激励作用,重点调动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积极性,要彻底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顽症,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实现一流人才一流报酬、创造性贡献几何级回报,全面建立起绩效与收入挂钩的分配制度,健全技术、知识、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

  王一飞:资本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环境走,人力资源状况之所以形成差异,更为重要的应该是由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决定的。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的工作,光有体制和机制不够,还要有土壤、氛围。

  只有全民的科学素养都高了,人才才能不断地发展。美国强大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在于公众的科学素养、道德、文化素养。此外,上海要真正成为知识移民、创业移民、投资移民的“乐园”,除了人尽其材,还要为其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创业环境,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否则,即使是高薪引来的人才也会流失。

  沈晓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海要成为人才荟萃之地,除要打破户籍限制、身份限制等包容各类人才的“刚性”原则,更应建立起开放灵活、能进能出的柔性流动方式集聚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从而把存量知识和流量知识加以规模集聚。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