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厦门“怪坡”开发端上正席(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9日01:30 海峡都市报
“怪坡”
  本报讯公路在人们常识中,无非是供众人和车辆通行的道路罢了,但厦门有一条长达5公里多的公路却要从此刷新公路概念,打造成一条“带状公园”。昨日,厦门近20名环境、艺术、城建、文化等方面的专家在厦门市公路局举行专项论证,探讨为文曾路注入文化元素。

  在寒风细雨中,专家们兴致勃勃实地参观了这条前阶段因为一条水往高处流的“怪坡”而名声大噪的山路。行程自“怪坡”处开始,那里一块鬼斧神工的石头上已经镌刻上“怪坡”二字,另一块石头上则刻着“非常道”三个字;接下来,是一条原本是排洪沟的景观带,如今梅花绽放,竹影婆娑,已被命名为“花溪”;道路两旁的岩壁也用心修饰,俨然天成;原有的怪石、奇木、异花等一一留存,整条公路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观光公园。

  在讨论之前,厦门市公路局党委书记郁建德介绍说,文曾路在建设之初,就提出了新的建设理念,这条路建在“鼓浪屿-万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里,不是仅仅把这条路当成道路来修,而是尽可能考虑景观建设、环境保护、人文艺术等因素,突破原来城市公路的概念。

  厦门市文化局原局长彭一万对文曾路大加称赞,说文曾路将公路的实用性、艺术性、生态性结合起来,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带状的公园,同时把“鼓浪屿-万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大大小小的自然、人文景观串了起来,为厦门打造了又一个绝佳的旅游景点。

  讨论中,各方面专家就为文曾路注入更多文化元素而积极发言,有的认为“花溪”可以曲水流觞,就像当年兰亭;有的认为,可以将厦门建成历史沿文曾路展示,使文曾路变成一条人文走廊。

  (麦子邱秀荣)

  文曾路惊现“怪坡”

  2003年2月21日,厦门一市民在厦门岛内刚刚新建的文曾路辅路的旧路发现了一段“怪坡”,并引起厦门市公路局的重视,经过测量认为是视觉错觉造成的。当日从上午自傍晚,足足有上千名市民纷纷驱车前往体验看热闹(如左图)。

  记者在当日上午驾车来到文曾路,文曾路系厦门岛内连接环岛路与厦禾路之间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公路,文曾路还未全线贯通,“怪坡”处于文屏山庄往南约1公里处。记者驾车在“怪坡”行驶发现明明看着是上坡,并且把车熄火挂上空挡了,可是汽车还是顺坡而上;当熄火空挡下坡时,车子却往后溜去。旁边有人用自行车试试,还是如此,载上人还更快。3~4分钟就可以往后滑完这长约70米的坡段,最快的地段,滑行速度超过一般人的步行速度。

  厦门市公路局的测量人员每隔5米一测,发现怪坡总长70米,并证实所谓的“坡底”实际比“坡顶”高1.395米,坡度为2%,所以科学地讲,“怪坡”其实是人们因周边参照物的原因而造成的一种视觉错觉。公路局有关负责人解释说,这里是个路口,从这里看上边坡较高,而下边坡较低,两相结合看上去这条路就成了上坡路。黄少毅文/图

  世界“怪坡”集萃

  沈阳“怪坡”

  沈阳“怪坡”发现于1990年4月,位于沈阳东北新城子区清水台镇内的帽山西麓,长80余米,宽约15米,是一条西高东低走势的斜坡。怪坡”问世后,专家、学者纷至沓来探秘揭谜。有的说是重力位移,有的说是磁场效应,还有的说是视觉误差。

  台湾“怪坡”

  在台东县东河乡,有一个名叫“都兰”的旅游胜地,其最吸引游人处,便是“水往高处流”的奇景。“怪坡”旁有一股小山溪,溪水流到山脚下的农田,而靠近山脚旁的另一股溪水,不往下流,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向山坡上流去,观者无不称奇。

  乌拉圭“怪坡”

  南美乌拉圭的巴纳角地区,可以说是“怪坡”的“聚焦点”,汽车只要一开进这一地区,便怪事丛生。最令人惊奇的要数汽车一旦抛锚,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神力,会把汽车推出几十米远。韩国“怪坡”

  韩国的济州岛,在天马牧场附近的516国道,有一段“怪坡”,汽车到此,熄火并置于空挡,却见汽车又向坡上滑行。

  美国“怪坡”

  美国犹他州,有一个被人们称为“重力之山”的奇特山坡,有一条直线距离为500米左右,坡度很大的斜坡道,也是闻名全球的“怪坡”。驱车到此,将车停下,松开制动器,就会发现,汽车像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拉着似的,缓慢地向山坡上爬去。鲍辑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